很多跑友跑马拉松的时候,都会听到一个词,叫“撞墙”。那么什么是马拉松“撞墙”呢?
撞墙:一般指马拉松比赛中,在后半段30公里左右会出现的肌肉抽筋、僵硬、体能下降、呼吸急促的现象。
相信很多跑过马拉松的跑友都亲身体验过,就是那种一步也跑不动了,实在不想跑了的感觉,甚至腿脚都不听自己使唤了,脑海里反复出现想要退赛的念头。
为什么会出现“撞墙”呢?
目前科学上还没有根本性的判定,但一般情况下无非下面几种情况。
1、体能消耗过大
马拉松本身就是消耗强度特别大的运动,能量的供给主要来自于“糖”和“脂肪”的混合供能。但是“糖”转化为能量的速度要大于“脂肪”,且速度较快,所以,在30公里之后,会出现糖原过大消耗,体能上就会使你有不想跑、想退赛的想法。
2、身体代谢废物堆积
马拉松比赛中,一旦你的速度过快,就会出现氧气供应不足,导致糖原转化能量的时候完全没有被氧化,这个时候就很容易形成乳酸的堆积。另外,脂肪转化能量时也一样,没有充足的氧化也会产生部分代谢物质。
当这些代谢物质过多时,自然就影响了氧气的运输,导致肌肉供氧不足,心率就会升高,所以,跑起来,就非常的难受。
3、肌肉受破坏
由于马拉松距离长,大概有接近5万步左右,那么腿部的肌肉需要承受上万次的地面反作用力,而且向前迈出步伐的时候也需要上万次的肌肉收缩。所以,在30公里之后,大量的肌肉都受破坏了,导致退涨,腿酸,想抽筋的表现。
4、神经疲劳
肌肉的运转是通过神经发出的电流信号,通过化学物质为媒介传导,最终形成肌肉收缩。跑了30公里后,神经就会出现疲劳,媒介也会因为代谢物质影响出现紊乱,从而使得肌肉收缩减弱,出现抽筋。
面对“撞墙”,该如何应对?
1、赛前补糖
在参加马拉松赛前一周,饮食上就要做调整,以碳水化合物为主,比如面条,米饭等,增加糖原的储备量。
碳水化合物较高的食物:
2、赛中稳定配速
马拉松比赛中会出现“撞墙”,就是你的运动强度已经大于你的个人能力了。所以,比赛时,在赛程前半段,一定要稳定配速去跑,切勿堆积太多乳酸,前5公里可以比平时训练时慢上几秒,之后匀速,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来降低身体过多代谢物质的堆积。
3、多训练长距离
你要知道42.195公里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如果赛前没有长距离的训练,平常人是基本上难逃脱“撞墙”的,所以,赛前最少要去训练两三次的25公里左右的长距离,最好能跑一次30公里的拉练。
4、补给
补给在马拉松中是非常关键的,为避免糖原的过多消耗,建议在20公里之后,每隔20分钟后,都进行一次补给,糖、电解质、能量胶和盐丸都是很好的补给。另外,及时补水也很重要,千万别等口渴再去补水。
面对“撞墙”不要怕,要及时的学会如何处理。
只有认真的去对待每一场马拉松,才会使我们跑得更久,跑得更远。
『话题讨论』
你遇到过“撞墙”期吗?
是如何应对的呢?
期待你的留言、分享~
图文整理于网络,若侵删!
爱跑步,爱生活。欢迎关注小方爱跑步,为您分享更多跑步资讯!
举报/反馈

小方说跑步

15.9万获赞 4.3万粉丝
专注跑步资讯分享、赛事体验。
体育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