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分享我的泉州之旅。来泉州,除了古城内的寺庙古建古迹外,有两个地方要去看看,一个是崇武古城,一个是鲟埔村。而鲟埔村里,最有特色的就是海蛎壳建造的房子。
鲟埔社区隶属泉州市丰泽区东海街道,位于晋江下游岀海口北岸,背依鹧鸪山,三面临海。鲟埔与2007年6月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重点试验基地之一,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从位于钟楼的住处,坐1路公交车在格林公司站下车,全程40分钟左右。
下车后还要步行一段走向鲟埔村。鲟埔女与湄洲女、惠安女并列为福建三大渔女。除了鲟埔女的看点,鲟埔村还有特色十足的“蚵壳厝”。可是,这条小街里并没有看到,“蚵壳厝”到底在哪?
倒是在路边看到了成堆的海蛎壳,可还是看不到“蚵壳厝”的影子,越往前走,心里越没底。
原来,我是走错了方向。记忆中,鲟埔村有个上写“鲟埔”的大石头。几经打听,才回到正路上来。
进入鲟埔村,就看到了这样的一个市场。鲟埔的男人一般出海捕鱼或跑远洋商贸船,鲟埔女身上则具有闽南女性吃苦耐劳、拼搏进取、孝亲敬老、崇德向善的巾帼风采。她们不论寒冬暑月身背“卡仔”(鱼篓),卷起裤筒或穿着“当仔”,戴着斗笠或“红帆巾”,挑着竹箩,赤着双脚行走在"蚵株”间,养海蛎、种海蛏或文蛤、捕红蟹等;鲟埔女性个个精于心算、善于经营,她们或进城做贩卖海鲜的生意,挑担游走于泉州的大街小巷和各大市场,市民们都称:“没有鲟埔女就没有泉州的海鲜市场。”
在这里,依然没看待“蚵壳厝”,再次询问村民,大妈热心地带着我们去找“蚵壳厝”。
蚵壳厝主要散落在鲟埔、金崎两村,尤以蟳埔为多。至今完整的蚵壳厝在东海街道就有三十多处,而鲟埔村就占有一半。
蟳埔蚵壳厝大的带有天井(即二进),小的只有单独的一栋,但都建筑得错落有致。
鲟埔村,现在称为鲟埔社区,最初叫前埔村。后因有一次妈祖娘娘做生日时,晋江洋埭村村民联合敬奉一幅缎面彩帐,无意地把“前埔”写成“鲟埔”,村民也认为此地盛产红鲟、蚵虾,用鲟埔命名更为妥切,因此,“鲟埔”村名就一直沿用至今。
鲟埔村位于泉州内晋江出海口的鹧鸪山下,地处晋江入海口——泉州湾北侧。宋元时期,这里被称为“东方第一大港”——刺桐港的所在地,清康熙年间在此设置鹧鸪巡检司。当时,鲟埔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港口。大部分载满丝绸、瓷器的商船从这里起航,沿着闽南沿海航行到达南洋,经印度洋、非洲东岸,然后再到北岸卸货。返航的时候,如果舱内不载货就会形成空船,重心不稳则不利于航行,于是船员们就将散落在海边的蚵壳装在船上压舱,载回来后就堆放在鲟埔海边。
巴掌大的生蚝壳是“大海恩赐”,被当时建筑家的工匠用作砌房的墙。蚵壳厝的优点是就地取材及隔音效果好,与墙模厝一样,冬暖,夏凉,不怕蛀虫。有人说它墙体坚固,可以抵挡炮的攻击。所以沿海民间流传有“千年砖,万年蚵壳”的俗语。
元未明初,富裕之地泉州饱受倭寇的侵扰,曾数度遭遇劫难,先民因无力重建新房子,就因地制宜检些碎砖石砌成“出砖入石”的墙,再把海边的蚵壳捡来嵌饰在墙的外侧,这就是早期的蚵壳厝,最早的鲟埔村民居。
几百年前,工匠们将这些大而中空的蚵壳垒砌在墙面,墙里隔绝空气多,这样的墙冬暖夏凉。在沿海的海风里具腐蚀性的盐分,也奈何它不得,长年累月的风雨还将它们洗刷得格外明丽。
壳厝之间的小石巷曲曲折折,两边是海蚵壳层层叠叠搭建的壳墙壁,组成了沿海渔村一道独特的古民居风景线。随着时间流逝,希望鲟埔村一直保持着她独特的魅力。
别急,鲟埔村里还有好玩好吃的,下文见。
举报/反馈

懒游的故事

75.7万获赞 4.6万粉丝
悠闲懒散的走过很多地方,与你一起看世界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