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观察报
姚遥/文 43斤女大学生吴花燕不幸去世。吴花燕故事被媒体曝光后到去世之前,有两家慈善组织借助吴花燕的故事募集大量善款,却仅仅拨付小额甚至没有拨付善款,被舆论高度关注。
浙江省慈善联合总会,联合媒体为吴花燕筹集善款48万元,目前该善款仍在该会账上。而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9958儿童紧急救助中心,募捐超过100万,拨款2万元。儿慈会回应称这是因为吴花燕及家属同时提出捐款使用意向需求,余下款希望预留至手术和康复治疗再使用。
这起事件引发众怒,最核心的问题在于社会和慈善组织对行为规范上认识和实践的差异,引发了冲突。
吴花燕故事被放到网上募捐时,通篇突出的是她的个人情况和需求。对于这样信息,公众一般会理解为这是点对点的个人救助,发起募捐的慈善组织被定位成受托中介方,募捐资金所有权属于受助方。近日,曾为“9958”早期团队成员的资深公益人郑鹤红公开质疑9958,她的观点就是基于中介方的定位。
但实际上,以9958儿童紧急救助中心为例,官网自我定位是以救助大病儿童为目标的职业组织,是善款的管理者。按理说,两者定位差异巨大,本不容易出现交集。
郑鹤红质疑,9958选择病情危重,临近不治的案例进行募捐,资金又不能及时到账,属于通过消费患者敛财。这一质疑目前缺乏更多详实证据,尚不能确证,但还是展示了事件的矛盾点:无论是社会对9958的定位,还是9958在吴花燕事件中对外展示出来的角色,都是中介方。但实际执行中,9958又扮演了管理者的角色。角色冲突必然引发矛盾。
大众更容易因为对个案的情感共鸣而引发捐款,因此,慈善组织在募款中,即便是为群体募款,普遍也会通过一个典型的个案故事来引出背后的群体。9958同样用了这个方法,不仅强调吴花燕的故事和悲惨,还强调“定向快速拨款”,让大众产生了这是一个定向募捐的错觉。这一方式片面追求把募捐做到极致,迎合社会大众容易被悲伤故事感动的需求。在这次冲突暴露之前,这样的做法,还被称为借用市场化手段做大公益的成功经验。
有一些慈善组织也在市场化改革的目标下使用了这样的做法,虽然也遭遇过非议,但最终他们还是原原本本将属于患者的钱,第一时间打给了病患家庭,保持了一致性。
在募款的这个环节上,9958充分展示了吴花燕困境的紧迫性,对于自己管理者的定位没做明显强调,对于类似大病儿童群体面临的困境没有做深入描述,吴花燕年龄超越了儿童范围被忽略,筹款目标的设定盲目求大,远超个案的具体需求。
但是,当募捐资金到账以后,进入到项目执行环节时,9958直接进入到社会资金管理者的角色,使用了谨慎理性的资金管理办法,分阶段根据需求拨款。同时,一部分超筹的资金被用于其他个体的救助。
当这种矛盾和差异被暴露在大众面前时,站在社会大众的角度,很自然会产生被欺骗的感觉。
当然换一个角度而言,慈善组织追求募捐额度的最大化并不是坏事,更大的善款额度也意味着更多的人能够得到帮助。但是,这种通过个案扩大募捐额度的做法,即便是普惠了那些缺乏良好故事但同样需要帮助的同类型群体,也值得商榷。毕竟,这某种程度上是背离了基金会本应作为管理者而非受托中介方的定位,刻意突出个案同时模糊自身角色的做法,也有利用信息不对称引导公众捐款之嫌,因此也难以平息目前所引起的争议。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一片喧嚣之中,吴花燕事件应该留下的思考,是慈善组织借助市场模式做大慈善的过程中,务必坚守定位和价值观,切忌为了做大而做大,亏欠了社会的信任。(作者系公益从业者)
举报/反馈

新浪财经

4109万获赞 265.7万粉丝
新浪财经提供7×24小时的全球财经内容服务
新浪财经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