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巫支家之前房屋,仅用22根树干支撑。记者 侯冲摄
新房有圈梁、有构造柱,墙体用页岩砖砌成。记者 侯冲摄
暗访组成员李康灵(左二)搭老乡的摩托车进村暗访。记者 侯冲摄
凉山州21支脱贫攻坚暗访组是如何开展工作的?近日,记者受邀见证暗访过程:
●开展脱贫攻坚暗访一年多以来,凉山共整改问题3万余个,372名干部做检讨,其中县级干部78名
●地图上哪个村子最远,就去哪个;看到哪户村民房子最破,随时喊司机“刹一脚”
●从错退到漏评,从群众满意度到政策透明度,从帮扶措施不精准到“两不愁三保障”未落实,暗访工作几乎涵盖凉山脱贫攻坚方方面面
两辆车,8个人,穿梭于连绵大凉山。在扶贫队伍络绎不绝的大凉山,这并不显眼,但他们却颇为“神秘”。一方面,他们直接与贫困老乡打交道,帮扶干部也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另一方面,他们的工作又与帮扶质量、脱贫成效、群众满意度息息相关。
凉山脱贫攻坚暗访组,由州委州政府主要负责人确定组建,共21支,百余人。相比暗访组,组员更喜欢称自己为“尖刀连”,是刀刃向内、向州内“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和短板开刀的“尖刀连”。
1 到村先问“最穷的是哪家?”
记者跟随暗访组到达黄蜡沟村时,天空飘着小雪,山坡上有几个老乡在烤火。“村里最穷的是哪家?”暗访组成员罗妍用彝语问道。
“杨巫支家。”几位彝族老乡异口同声,并给我们指了路。
站在杨巫支家,暗访组成员李康灵有些错愕。杨巫支所住房屋由22根树干支撑,树干直径只有10厘米左右。房屋四周竖起一圈竹席,权当是墙,屋顶铺了一些木板,散布着大大小小的缺口,偶尔有雪花落进屋内。
“这房子每个结构点大都用竹篾绑扎,整体结构就是用树杈搭建,屋顶用木板盖的。”暗访组住建专家现场鉴定,杨巫支家属于D级危房,不能住人。暗访组随即将发现的问题通报给县里。
20天后,当暗访组再度回访时,杨巫支家盖起了新房。新房有构造柱、有圈梁,墙体全部用页岩砖砌成。
记者联系到了黄蜡沟村第一书记。他表示,接到问题反馈后,村里立即向县里争取专项资金,帮杨巫支家建起新房。为加快进度,第一书记还叫上乡、村干部,与施工队一起从山下背建材,终于在15天内建起新房主体。预计今年春节后,可以入住。
不仅找问题,暗访组也帮老乡找出路。记者随暗访组去到匹夫村村民罗二车家了解到,从小患有眼疾的他,想去县城看病,却掏不出车费。“我想看看自己的眼睛到底能不能治好。”面对暗访组,罗二车说。
得到暗访组的问题反馈后,匹夫村驻村工作队员先是带罗二车去攀枝花市看病,又为他联系了成都市牛市口盲人按摩学校学习,学费全部由联系匹夫村的帮扶单位无偿支付。
从错退到漏评,从群众满意度到政策透明度,从帮扶措施不精准到“两不愁三保障”未落实,暗访工作几乎涵盖凉山脱贫攻坚方方面面。自2018年3月开展暗访以来,凉山州共发现并督促整改问题32301个;372名干部做检讨,其中县级干部78名。
2 全程录音录像制作纪实片播放
暗访有多“神秘”?一个细节佐证。记者采访期间,每晚10点才得知第二天要去的乡镇;进乡后,就开启“漫游”模式。掏出手机,地图上哪个村子最远,就去哪个;看到哪户村民房子最破,随时喊司机“刹一脚”。
暗访组成员马政是彝族,他会格外注意名称中带“乃拖”(彝语:山脊)的村子。如果叫“乃拖”,说明这个村子非常偏远。根据这个规律,他真在马母乃拖村发现了一户贫困户错退问题。
一些交流技巧必不可少。“哪家最困难?”“谁家房子恼火?”“有没有单独生活的老人?”每到一村,暗访组最先问的就是这几个问题。而一旦发现问题,现场打电话,连线相关帮扶干部,全程录音录像。
为什么不当面质询?凉山州扶贫开发局副局长彭兆武解释,一方面,不少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对口帮扶干部可能不在村里;另一方面,不直接联系是为了防止基层干部“跑风漏气”,给接下来的暗访工作带来不便。
暗访毕竟人力有限,类似杨巫支家住房这种问题,单独通报只是“靶向疗法”。为真正发挥暗访作用,暗访组会在全县范围内原汁原味地通报问题,对部分干部直接点名批评,并给出20天整改时间,到期按时回访。
问题通报,有时也会扩大到州一级。暗访组会拍摄制作纪实片,在全州脱贫攻坚电视电话会议上播放。不少干部表示:“看了片子,直冒冷汗,心头慌得很。”
暗访并不稀奇,但像凉山这样常态化开展的,全省少见。
“非常之时,当用非常之策。”彭兆武说,虽然凉山州组织脱贫攻坚暗访已经有一年多时间了,但今年是决战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凉山州部分干部工作作风亟待改进。暗访,正是为了把压力传导下去,让大家紧起来、动起来、拼起来,形成打歼灭战的氛围。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凉山州主抓暗访工作的副州长向贵瑜表示,哪些农户“两不愁三保障”还有短板,就通过暗访把帮扶干部逼向哪里,直到问题彻底解决。
在州暗访组办公室,记者见到了各地的检讨书,摞起来足有半米。其中修改最多的一份,改了10次。凉山某县县委常委交了检讨书后,背起行李去村里蹲点,紧盯问题整改,表示:“整改不到位,我就不回家!”
3 查找问题更见证“蝶变”
暗访组,这支凉山脱贫攻坚战场上的“尖刀连”,有时却不得不面对指向自己的“刀锋”。
有挖苦者,说暗访组“狐假虎威,最讨厌了!”
有骂人者,一名帮扶干部在电话连线中越来越不耐烦,最后对暗访组成员潘晓磊吼了句脏话,并挂断了电话。
相比于被骂,更令人担心的是频繁的路遇危险。
去依斯村暗访,我们乘坐的越野车始终盘旋在没有硬化的盘山路上。路右侧悬崖高达几十米,路边没有护栏。租车公司司机一边缓慢驾驶一边抱怨:“早知道是这路,我肯定不来。”
冬季避冰雪,夏季躲落石。暗访组成员徐鲲给记者展示了去年7月拍摄的一段视频,视频里,车辆颠簸在乱石路上,左前方不时有滚石坠落。
摇摇晃晃的镜头中,一名男同事边跑边回头喊话:“快速通过!快速通过!”徐鲲说自己当时坐在车里,死死攥住门把手,过了那堆乱石后,手心全是汗。
暗访组成员邱蓉就没那么幸运。在一次返程中,车辆侧翻,坠入3米深沟,包括她在内,5人不同程度受伤。
因为要拍摄制作暗访纪实片,凉山州抽调了州电视台部分记者、编导加入暗访组。电视台二楼的一间会议室,被改造为编辑机房。
罗妍此前是《多彩凉山》栏目主持人,进入暗访组后,她卸去精致妆容、脱掉高跟鞋,专挑最远、最偏的村跑。有时见到漂亮的彝家新寨,或干净整齐的搬迁新居,她也会用手机拍一些素材,留作将来节目使用。“这是之前做主持人不容易见到的风景。”
记者跟随暗访组采访最后一天快结束时,她又拍了一段视频。那是一群放学回来的彝族娃娃,身着干净的校服,走在平整的柏油路上。见到我们时,孩子们用流利的汉语打招呼,丝毫不害羞,还有人对着摄像头做鬼脸。
望着渐行渐远的孩子们,罗妍感慨:“大凉山会像这些孩子一样,变得越来越美好。”(记者 侯冲)
举报/反馈

人民网

3378万获赞 515.7万粉丝
权威、实力,源自人民
人民网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