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夏时报
华夏时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刘诗萌 北京报道
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近两年来污染防治备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重视,大气、水、土壤三大污染防治行动取得明显成效。而随着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进入“深水区”,各个地方政府的管理水平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必须从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治理过渡,从“一刀切”转变为因地制宜科学施策,才能将突破瓶颈,实现精准治污、科学治污。
“环境保护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一刀切’,如果不及时制止是很可怕的。”1月4日,在由国际生态经济协会(IEEPA)主办的“立足首都 面向国际 生态治理体系建设与发挥社团作用专家会议暨国际生态经济协会2019至2020年度工作价值报告会”上,国际生态经济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法制顾问、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周珂指出,社会团体应该起到桥梁的作用,将基层出现的倾向及时传达给政府,避免中央的声音到基层执行的时候反而出现走样的问题。
反对环保“一刀切”
事实上,生态环境部近两年来多次公开反对污染防治“一刀切”的行为。
2018年5月,生态环境部专门制定了《禁止环保“一刀切”工作意见》,严格禁止“一律关停”“先停再说”等敷衍应对做法,坚决避免集中停工停业停产等简单粗暴行为。陕西宝鸡、山东临沂等城市也因为“一刀切”被生态环境部点名通报批评。此外,无论是月度例行新闻发布会还是两会上,生态环境部都明确表示了坚决反对地方“一刀切”关停企业的做法。
然而,仍有少数地方政府“顶风作案”。例如去年12月中旬,山西洪洞县大槐树镇南营村村干部用水泥将村民家的煤炉灶台封死一事,就在网络上引起了热议。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在发布会上回应表示,散煤治理是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件大事情,在推进散煤治理过程中,环境部一直强调要依法依规,要以人民为中心,要把保障基本民生作为底线。在推进散煤治理工作中严禁简单生硬,要对工作尽量的做细做实,依法依规同时全民动员,把好事儿办好,让公众切实感受到环境的获得感和生活的幸福感。
周珂表示,环境保护是一个多元目标的事物,既要保护环境,又要发展经济。二者利益的协调的过程中,难免出现“左”或“右”的问题。针对环境保护当中各种的错误倾向,社会组织要敢于发声,发挥桥梁的作用,引起政府的足够重视。
基层生态治理“补短板”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杨宏山也强调,生态治理、环境治理要考虑到可持续性,不仅应叫停“一刀切”,还要进行反思。“我们要蓝天,但是学生在考场上考试冻得瑟瑟发抖,这也是一个问题。”他认为,社团作为联系千千万万分散个体的一个重要的中间体系,应该将社会多元主体诉求的感知传递给政府系统。
“社会团体在生态治理体系当中的作用,比其他事物的作用更应当突出。”周珂指出,从生态治理体系主体结构来看,一个明显的短板就是社会团体的作用还不够,应尽快把短板弥补起来,完善整个治理体系。“生态环境问题本身就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这种管理越是放到基层,它的成本越低,效率就越高,而且越能够使这种社会性的问题,通过公众在提高意识水平上变成他们自觉行动参与到治理当中去,这是一个很理想的状态。”
全国人大环资委法案室主任也翟勇指出,生态问题和经营发展主要是在基层,作为首都一级社团,国际生态经济协会应解决协调政府和企业、基层之间的关系,及时掌握地方生态治理信息,与政府沟通,做好监督工作。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陈岩鹏
举报/反馈

新浪财经

4109万获赞 265.7万粉丝
新浪财经提供7×24小时的全球财经内容服务
新浪财经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