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章、第四十九章、第六十二章等三个章节中专门论述了”善“,我们顺着三个章节进行学习和领悟,得出了心善、行善、待善、扬善这“四善”,掌握了这“四善”,对第一个行善的人非常重要,因为这是行善必备的知识。下面就此谈一点个人体会: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本章老子把水的德行,“善”描述得深刻,全面,并把水的德行称之为“上善”。读者看了这一章,想必也和小编一样浅显地知道基本意思,这里就不再对原著解释了。
正是由于水的善,水才能汇集成大江、大河、大海,最后成为了”百谷王者“,这就是老子所形容的“上善”,也是最高层次的善。老子有关“上善”的描述看似平常,看似易于践行,实际不是这样。你仔细体会一下老子的每一句话,你会发现难的道理,如:”心善渊“什么人能做到”心善渊“?还有其他善的行为,一般人能做到多少,做到几层?所以说,老子的”上善“,是我们行善的方向和最高目标。
老子在《道德经》中重点提到了心善。什么是心善?心善:必须是发自内心,是真心实意的,是阳光的,是爱心的体现,是不受外界影响,是人的自然本性的体现。心善,绝对不是带有目的,不带功利,不是形式上的。社会上有些“行善”是做给别人看的,是有目的性的,这是假善。心善是行善的前提,是区分的真善与假善关键。
行善是行动。一个人不能有善心,没有善行。善不只是心目中的美好愿望。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怎么行动?其实,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可以行善的,只要你不是有”勿以善小而不为“的思想,随时都有行善。
例如:上车遇到老弱病残孕,可以不动声色地主动让座;遇到迷路的小孩和老头老太,送他回家,或是替老人或小孩打个电话联系上家人再走;夜里遇到摆地摊的,不还价能买就多买一些; 遇到学生勤工俭学的,特别是中学生、小姑娘,她卖什么你就买点;雨雪的时候、天冷的傍晚,遇到卖菜的、卖水果的,剩下不多了,他又不能回家,能全买就全买,不能全买就买一份,让人家早点回去……,只要你心中有善,随处都能行善。心善与行善是紧密相联的,如果是真心诚意行善,行了善之后,不要留下名姓,悄悄离开,这不只是善,更是一种功德。
这里我们谈一谈什么“待善”?老子说:“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道德经》第四十九章),这句经典的意思是:善良的人,我很好地对待他们:不善良的人,我也很好地对待他们,这样就可以使人人向善了。这就是”待善“。待善就是要善待一切人,善待也是一个人的心胸和包容心的体现,这两种心大的人,必定能善待一切人和事。善心要像大海一样博大,宽广。
最后谈一谈”扬善“。“扬善”就是宣传善,传播善,让善发扬光大。虽然我们不能每个人都著书立说,但可以传播正能量,传播一切友善,传播一切对人们有帮助和教育意义 的人和事,尤其现在网络媒体这么发达,扬善可以成为人人能做的善了。扬善也是善,并且是上善、大善。
通过学习老子《道德经》,我们悟出了四个善为。在生活中我们还要学会发现善,助力善,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二章说:“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意思是说用善感化人,发现善人善事,当一个所谓不善的人行善之后,要及时发现,要及时赞扬,这样会改变人,这样会使更多的人行善,能促进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风气。这就是我们学习老子《道德经》中的”善”的感悟和体会。希望人人都行动起来,实现心善,行善,待善、扬善的美好心愿。
举报/反馈

荆石休闲绿植

2.9万获赞 2.7万粉丝
学点国学,养点绿植,轻松生活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