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大宗师·天运》
战国中期哲学家庄子率先写出“江湖”一词,两字拆开各自可指地理上的三江五湖,但“江湖”两字成一对时,恩怨便有了,武侠的世界由此而生。
什么是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有什么?有恩怨情仇;恩怨情仇如何解决?一人一剑,快言快语,十里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也可能一杯一盏,醉心醉脾,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一入江湖岁月催;江湖岁月催生武侠文化,中国人的武侠文化,是武侠情结是江湖情怀亦是侠客梦。
中国人的武侠情结
“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史记·游侠列传》
从远古的部落战争、阪泉之战和牧野之战开始,习武之人就在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武侠文化便孕育了。武侠文化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发展延续至今天,凡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武侠小说,就有武侠文化。武侠是中国人独有的英雄主义,区别于日本大和民族的武士道,美利坚民族的超级英雄这些舶来品。数千年的武侠文化已经浸入在了国人的血脉之中,是唯中国人所特有的文化共鸣。这是一个坚守了千年的梦,穿梭于光阴,这份豪迈可能衰弱,却永远不会被抚平。
一般认为,武侠文化的具体武侠作品最早起源于唐朝小说《虬髯客传》。而武侠文化则要追溯到《史记·游侠列传》,其对侠的精神作了高概念的诠释。可以说武侠文化代表着人民心中那份不畏强权,行侠仗义的精神。但事有两面,战国时韩非子就曾对此持有强烈的批判,在向秦王嬴政的献策书《五蠹篇》中则指斥“儒以文乱法,侠以武乱禁。”从负面中点出了武侠的本意。侠客虽以不凡的实力解救受苦受难的他人,但在法制之下也不过是逞个人之力的违法犯禁之徒。这里也可以看出,在官方眼里,侠不过是一群不学无术游手好闲之人。但放在那个阶级对立,民众受到压迫,生活动荡不安的特殊年代来看,人民对现实无奈,又看不到希望与出路,只有寄希望于那些锄强扶弱、伸张正义的侠客身上。也许,这就是当时人们不满现实寄托于精神的追求。
元末明清初期,《水浒传》悍然出世,让武侠文化达到一个巅峰。小说从文言文变成白话文,短篇变成长篇,演义类章回体小说开始盛行,也标志着武侠小说创作的成熟。人们惊奇的意识到,历史完全可以有另一种演绎方式,且可以说的好听,写的好看。武侠也从惩奸除恶的义士演变成了一人一雕行天下的杨过。从那一刻开始,武侠就成为了一种文化载体。
虽为武侠,却以侠为主,武为辅,侠义的精神贯穿始终。在侠的世界里,人们可以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快意恩仇。喝醉了放声大笑,心爱的人受到伤害会嚎啕大哭。有血有肉,可歌可泣。他们是有属于自己今世前缘的完整生命。这让当代人皆陶醉其中,华罗庚先生说过“武侠,是成年人的童话”。而武侠小说,则让他们和真正的历史之间隔着一层薄薄的纱,你看得到历史的影子,但是又透不过去。不管是否了解历史,你总能从身边听到到他们的故事。从小说发展到电影,电视剧,再到武侠漫画及国产游戏,武侠一直承担着中国人心中那豪迈,热血,看似近在咫尺又遥不可及的梦。
中国人的江湖情怀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金庸
江湖,他是纸页最黄的书卷,刀光剑影跌宕起伏的下回分解,腥风血雨欲说还休的起承转合;江湖,他是传说最多的战场,恩怨情仇罂粟般奢靡地绽放凋落,江山代代英雄辈出的各领风骚。那里千山万壑楚天云阔,那里风雪卷着风雪,西风咆哮着西风。对于爱那里的人是西方极乐,对于恨那里的人是地狱阎罗。
我们已无缘那个年代,但我们却有幸在指尖流转之际触摸最遥远的传说,在心里一念之间感触最动情的故事,热血沸腾地体会江湖人的悲欢离合。当读故事的人走进故事,故事就永远不会有结局。当故事不再有结局时,世人都称其为传奇,而中国的武侠文化本身就是一个传奇。武侠文化的代表武侠小说,他构造了一个凌驾于现实之上的传说,在其中构造的世界观里,就像恶人摆脱了监狱脱去身上的枷锁一般,正义之士同样忘却了仁义解脱了思想上的束缚,江湖的事江湖了,他脱离的法律的束缚,以暴制暴成为其允许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最快捷的方式,使其所处之人可以快意恩仇,任行江湖。
中国人的江湖情怀,是在用中国人的道义闯荡天下,这道义里有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禅家思想的结合,包含有博爱、情义和爱情等。他限制于“中国”,不同于日本大和民族武士道精神。武士道精神颂扬的“毫无留恋,毫无犹豫地去死”,日本的武士不效忠君主却效忠于自己所属的武士团,这种忠于天职的使命感让他们感到无上的光荣,日本武士甚至连死亡都被打上了英雄的烙印。中国人道义闯荡天下,可这种天下又并非国与家的完全割裂,他更注重的是一种以江湖道义为主要感情色彩下的“小我”至“大我”的成长,从无名之辈到侠之大者的涅槃,这是中国人“礼仪之邦”下的叛逆,缘起于古,成于乱世。
可能是因为现实之中我们不能切身实际地处在江湖其中,所以中国人巧妙的创造了一个源于现实却高于现实的武侠世界,他成为了中国人特定表达感情的场所,成为文学创造中一种独立的文化存在,这些场所的设定为人物性格的形成与丰满提供了特定的条件。这与日本武士道精神需要在日本发扬、美利坚的超级英雄需要在美国光大一样,我们的江湖道义、江湖情怀能在中国,传承千年,延绵不断。
中国人的江湖情怀,包含着家国情怀。如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还珠楼主在其中寄托的是一种抗日情怀,作者在书中讲述了峨眉派弟子学艺和斩妖除魔的经历,实际上是寄望于中国的将领和军队收复中国的领土,‘天一真水’实际上指的是原子弹,当然他都是用一种‘编码’的形式写的;金庸小说《鹿鼎记》中的珍宝岛、钓鱼岛,看似出于玩笑心态写的,实际当中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对国土深沉的爱。《倚天屠龙记》实质上在记叙香港《明报》在上世纪60年代的际遇,把《明报》写成‘明教’,金庸关心国际国内的政治,金庸的武侠小说很讲“家国情怀”。
中国人的侠客梦
江湖之中永远的主角只有侠客,侠客寄托了中国人的武侠梦想。——饮马长歌
在中国人看来,侠客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气质和文化精神。中国人信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虽然流行“各人自扫门前雪”这样的处世态度,但不管闲事,并不是真正的国民性,影响中国人的儒家佛家道家思想,都有胸怀天下、悲天悯人、拯救世人的情怀。爱管闲事其实才是我们的本性,只是被现实教育的不敢管了而已。
侠客们路见不平,其实就是管闲事,因为他们有能力,所以管得了管得好。于是越是在现实里不容易获得仗义豪杰的行动,就越是要放到武侠小说里,去追求去实现。
对于文人,特别是武侠文化的创作者来说,诸如金庸、古龙和梁羽生等,则更多体现为自我拯救。侠客的任侠使气快意恩仇,不仅是解救他人,同时也是自我实现。这种豪爽生活,向来是中国古代文人最渴望的理想境界。而自从唐代的边塞诗人之后,多数文人被孔孟之道束缚,躲在书斋里,只能悄悄的做着侠客梦,向往这样的生活。
对大众读者而言,侠客梦是一个关于拯救的梦,这是武侠小说的根本观念。人们喜爱武侠小说,或者出自对现实的无力感,内心祈求他人来拯救自己。 或者干脆自己幻想化身成为书中的侠客,通过拯救他人,来寻求精神满足。
武侠小说最重要的文化价值之一,是构建了一个特殊的江湖世界。这个江湖不是现实中的市井街巷,也不是跑码头闯江湖的那个江湖,而是一个被无数说书人和小说家,渲染过的,与现实生活隔绝的,独立幻想世界。比如,在这个幻想世界里,正邪两派杀的昏天黑地血流成河,官兵们却从来不介入,侠客们也不存在手头拮据和生计问题。正是因为侠客,在王权专制下没有生存空间,小说家们才要描写一个虚拟的世界,满足于虚拟一个不受王法束缚的法外世界。这才是中国人古老的桃花源梦。似乎只有在这种架空的江湖世界里,人们才可以实现对自由的渴望。
中国人的侠客梦也有明显的缺陷,最突出的一个就是嗜血。 侠客们的处世法则不仅是要报恩报仇。而且还要快意恩仇,也就是,只有手刃仇敌,才能获得复仇快感。他们行侠仗义也是如此,就是自己想管正义,这种既当法官又当刽子手,完全无视法律。这种心理是从汉代的游侠精神传承下来,而且很多武侠小说里记载的复仇和惩罚手段,都相当血腥和残忍。而这种血腥又是为了满足大众读者。
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中国人的侠客梦都是来自于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再进一步解释,为什么几千年来,中国人选择用侠客梦来抒发不满和无奈。按照武侠小说里提供的线索,便可以从故事里找出这三个关键词:拯救、自由和嗜血。
结语与反思
时光荏苒,二十一世纪,世界文化频繁交流,中国文化发展面临挑战。面对西方文化的巨大影响,诸如好莱坞大片,韩国偶像剧、日本动漫、英美网游以及一系列电子产品几乎成为当下最流行的元素,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节目充斥着中国文化舞台,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被带入西方的文化圈子。手机和电脑让纸质书籍离我们的生活愈发遥远,新的电信时代正在通过改变文学存在的前提和共生因素而把他引向终结。这些近乎扫荡似的文化侵略不费一兵一卒地将我们年轻人的思想攻破。面对这样的危机,中国人应该反省我们的传统文化,思考我们的文化复兴。
我们不妨寻找中国最具特色的文化来吸引世界的眼球,用纸页上或新媒体上跳动的字符动人心弦,从五千年的文明中起步,拾起那极具东方魅力和征服力的武侠文化,他斟酌着中国人特有的侠骨柔肠,弥漫着中国人特有的江湖味道,传颂着中国人热血的武林传说,在一个乌托邦的地方,上演着中国式的恩怨情仇。
或许他就是中华民族二十一世纪最具杀伤力的武器。
参考资料:
1.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11月.
2. 庄周(著),方勇(注释).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6月.
3. 武侠小说
文中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感谢图片制作者的辛勤付出,若有侵权,请联系黔客君删除
举报/反馈

黔客读史

547获赞 1138粉丝
读历史人文,探古往今来。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