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靖康之难后,康王赵构继位,南宋也就开启了“强敌压境却闷声吃肉”的模式。
南宋放弃淮河以北地区等大片土地,疆域面积仅有200万平方公里,可以说是一个偏安一隅的小王朝。
于今天看来,南宋的处境算是强敌不断,窝在墙角被金国欺负了百年,被动防御之中被蒙古铁骑蹂躏了长达46年之久。
外患的穷追猛打下,南宋却没有意志消沉,异常顽强地“闷声吃肉”,越挫越勇。看似羸弱的南宋实则强大得很。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介绍一下,南宋是如何在压迫下实现逆风飞扬的:
第一,兴修水利,集约利用土地,粮食产量连创新高,养活了8000万人口。
第二,劳动力充足,手工业、商业异常繁荣,商税成为主要收入。
第三,被迫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与60多个国家建立贸易关系,赚回大量真金白银。
南宋一直处于强敌压境的态势,金国、蒙古轮番侵略
集约利用土地,南宋用高效农业养活了8000万人口
金军大举南犯,宋朝的人口实现了大规模南迁。
8000万人口吃什么呢?粮食问题成为了南宋王朝迫在眉睫的一个大问题。
南宋开垦农田,集约利用土地到了极致程度。除了兴修水利设施开垦普通农田外,南宋还将圩田和梯田的开垦列入了粮食增产战略。
圩田也被称为围田。这是一种将洼地变废为宝的智慧工程,最常见的就是与滩涂、湖边争地造田。
如今,江南地区的圩田仍在发挥着丰产的作用
圩田的造田原理很简单,在浅滩、沼泽、河湖淤滩等地上围筑起堤坝!围在中间的就是良田,水则被挡在堤坝之外,圩田有排水有灌溉设施。
南宋时的当涂、芜湖两县的田地中圩田比例占到了九成。宣城一个县就有170多块圩田,其中面积最大的成化圩田面积竟然有达到880多顷。
南宋的大诗人杨万里还曾经写诗来赞颂江南人民兴修圩田的火热场景:儿郎辛苦莫呼天,一岁修圩一岁眠。六七月头无滴雨,试登高处望圩田。
除了圩田,南宋人还将梯田开发到了极致。
大量开垦梯田,体现了南宋集约利用土地的思维
诗人范成大在《骖鸾录》中记载他游历袁州(江西宜春)时所看到的梯田情景:“岭阪上皆禾田,层层而上至顶,名曰梯田”。
除了江西,在浙江、湖南的丘陵地区也因地制宜地修起了梯田。荒地的开垦,使南宋的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耕地面积的扩大,离不开南宋水利设施的大量兴建。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期在长江以南新建的水利工程有900多处,南宋朝廷在此基础之上又进行改造和新建了不少水利工程。
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南宋的淳熙七年,江东共修陂塘沟堰22400余所,淮东修治1700余所,浙西修治2100余所。一些阻塞的河道也得到疏通,洪涝灾害得到有效遏制。
值得一提的是南宋朝廷还首创了“市场化”的水利设施管理模式。南宋的大中型水利设施多是由朝廷兴建,而小型水利设施则采取民办公助的形式。灵活多样的水利建设形式保障了南宋的耕地高效利用。
南宋时江西耕地的开垦已经占到现在的八成!浙江、安徽开垦的耕地,也达到了现在的七成。经过一系列开垦,南宋的耕地面积达到了700万顷,也就是现在的6亿亩!偏安一隅的南宋,其耕地面积与幅员辽阔的唐朝耕地面积大体相当。
南宋的耕地主要集中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适宜、雨水充沛,直到今天仍然是粮食主产区。
有了好地,自然要更高效种出粮食。
早在北宋时期,中原地区就引进了“占城稻”,它来自古代的越南。占城稻”不但高产还能有效抵御病虫害,尤其它的适应性超级强,可以耐干旱,不管是南方的丘陵还是北方的旱地都能生长。
水稻是南宋的主要作物
南宋时“占城稻”在一些区域可以种两季甚至三季,亩产可以达到320斤。高产的原因除了有稻种的优良以及灌溉得当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南宋更重视田间的精耕细作。
南宋流行一种叫做“靠田”的田间管理技术,当秧苗长到15厘米左右时就把田地里的水排干,之后让秧苗充分感受阳光的沐浴,经过多日“日光浴”水稻秧苗的根系会变得粗壮并深扎于泥土之中,之后再放水灌溉。
“靠田”的水稻不仅抗病虫害能力增强、而且生长更快,产量也更高。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宋朝以前的上好稻田亩产维持在二石左右,在南宋的江浙地区上好的稻田一亩地两季就可以收获六石!六石约等于六七百斤。
此外,一批新农具得到了广泛应用,为南宋的高效农业成功助力。
新发明的农具在农事劳动中提高了生产效率
江南地区的沼泽、荒地在进行改造时,地下的芦根、杂草常常成为传统犁桦的“绊脚石”,于是熟铁钢刃的犁刀应时而生。
犁刀装在犁床上,用牛牵引,有“置刃裂地”的奇效,用它耕地可省力过半。
这种犁刀锋利且韧性好,深受南宋农民喜爱。元初的王祯在《农书》中称这种犁刀为“其制如短镰,而背则加厚。”
犁刀算是我国农具史上的重大发明。
此外,耘荡、秧马、铁搭、踏犁这些宋朝人发明的农具也在南宋的田地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南宋虽然偏安一隅,但是勤劳的人民用智慧开垦出来了大量良田,而且用精耕细作的方式将产量提高!南宋变成了鱼米之国。
“苏湖熟,天下足”,是对江南地区稻米丰产最好的褒奖
南宋的粮食总产量在宋孝宗时达到了1400亿斤,人均2000斤。特别是浙江、苏南、江西、四川成为了南宋的水稻主产区,这些地区变成了南宋的“大粮仓”!
古代谚语中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意思是苏州、湖州地区的水稻丰产可以供养天下!这是对江南地区水稻丰产、百姓富足由衷的赞美。
外患的高压之下,勤劳的南宋人用智慧证明,“我们可以活得更好!”
集约利用土地无疑成为了南宋王朝的救星——它完全可以解决8000万人口的吃饭问题。
大量人口南迁,迫使南宋手工业、商业得以空前壮大
宋高宗赵构将国都定在临安,促成了南宋人口大迁徙
靖康之难后,中原人口被迫大量南迁,形成了历史上的第三次人口大迁徙。除了普通农民,南迁的队伍中更多的是匠人,铁匠、瓷器匠人、手工业者、餐饮业者,哪个行业都有。
当时的南迁人口集中居住在江南东路、两浙路、福建路等地,人口密度很大。人才以及大量财富的的流入南方,使得这一次人口大迁徙对中国的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以宋朝皇室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涌入江南,随之带来的就是疯狂的土地兼并。地主阶级通过购买等手段占有了大量耕地,比如南宋初期的大将张俊占有的上好耕地就有六七十万亩,每年收租米达60万斛。
土地兼并的后果就是,农民和土地之间的关系变得松散!越来越多的土地属于地主阶级,更多的农民沦为“打工者”,租佃制也因此在南宋得以发展到极致。
“打工者”向地主交租即可,不承担其他义务。农民在契约到期后可以自愿选择是否继续续约,地主和“打工者”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大为减弱。
农民可以为地主打工,更可以进城为商人打工!于是在此背景下,南宋的手工业和商业得以壮大,尤其在外来人口聚集的江南东路、两浙路、福建路等地手工业、商业尤其发达。
南宋的织布技术已经很成熟,而且成规模
南宋的手工业发展水平可以称得上是历史的高峰期,南宋的江南地区、四川成为中国丝织业的聚集地。南宋的纺织业规模和技术水准远远超过了同时期的金国。
南宋的纺织业开始使用弹弓等新型的生产工具。南宋时期最先进的织布机有1800多个活动构件,其技术的精妙之处,即使现代的织布机也不能达到。
苏州、杭州、成都设立锦院,各自拥有数百台织机,工匠几千人,丝毫不比现代纺织厂规模小。其中成都的锦院的织锦花色最为出色,有青绿如意牡丹等二十种,成都锦官城的称谓名不虚传。
这一时期的高级技工的薪水也是水涨船高,甚至比知府还高!宋朝施行高薪养廉,所以知府的工资是很高的,年薪基本在400贯以上,相当于现在的年薪15万。纺织技工年薪能超过15万,南宋真的是一个好时代。
除了纺织业,南宋的瓷器产业也获得了更大发展。
景德镇的陶瓷闻名天下
人口大举南迁过程中,许多官窑也在南迁,比如修内司官窑搬迁到了临安凤凰山下,景德镇也因为这次大迁徙,一跃成为制瓷业中心。
而浙江龙泉则成为当时南宋最大的窑场,烧成的青瓷釉色厚润如玉,名扬海外。
南宋手工业的快速发展为商业的繁荣创造了物质基础!加之南宋“农商并重”的国策影响,南宋的商业发展程度达到了历史新高度。
市井中,透着繁荣的商业气息
当时的南宋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商业网络,商品交易量也极其庞大。以临安为例,临安的商业活动异常繁荣,昼夜不息!因为宵禁制度的取消,茶楼、酒肆常常营业到四更天。楼外楼、太和楼、春风楼等酒楼成为达官贵人宴请的胜地。
普通百姓的吃食同样种类繁多,就拿早点来说,临安的早市之中品类有近200种,而且随着四季变化口味也各不同。
餐饮业的繁荣可以用粮食消耗量来佐证,据《梦粱录》云:“每日街市食米,除府第、官舍、宅舍、富室及诸司有该俸人外,细民所食,每日城内外不下一、二千余石。
手工业、商业的繁荣,为南宋王朝也带来了丰厚的税收。南宋朝廷在各地设置场、务等机构,专门征税商税。
商税日益成为南宋的重要财源,南宋财政收入中商税在最高峰时能达到七成,农税和关税等只占到三成。
南宋王朝的财政收入最高时可以达到1.5万两白银,后世的明朝只能达到其二十五分之一,而清朝只在灭亡前勉强与其持平,不过清朝灭亡前的领土面积和人口总量要比偏安一隅的南宋强很多的。
南宋的经济强悍归功于商税,财政税收的充盈并没有给基层百姓造成太大负担,宋朝也因此成为没爆发过全国性农民起义的王朝之一。
南宋的临安异常繁华,已经成为世界级城市
商业发达,人民安居乐业,因此城市规模也就越来越到。当时的南宋国都临安(杭州)以及成都等堪称世界级城市,临安当时有人口124万,而同时期的巴格达有15万人,欧洲最大城市威尼斯才10万人,伦敦仅仅有5万人。
可以说,手工业、商业解决了南宋百姓的生存、就业问题,它们也成为了“扛把子”南宋的最强底气。
被迫开辟海上丝绸之路,赚回大量真金白银
南宋被迫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
金国的大举南犯,使得宋朝丢失了80万平方公里的北方国土,另外西夏政权在南宋建国之初也趁火打劫占领了河湟地区。两个北方政权的夹击之下,南宋陆地上的丝绸之路就这样硬生生被切断了。
南宋建国之初,国力衰微,财政收入仅有200万贯,只相当与北宋时期的十八分之一。给金国赔款,以及庞大的军费开支以及朝廷官员的俸禄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所以宋高宗赵构给出了一个创收方案:做强海上丝绸之路。
宋高宗曾说:"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岂不胜取之于民。朕所以留意于此,庶几可以少宽民力尔。"
宋高宗在绍兴六年还颁布了通商优惠政策:根据招揽来的贸易量给与市舶司相应奖励,贸易额达到5万贯、10万贯的奖励更丰厚。
有了皇帝的首肯,南宋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海洋政策最为宽松的朝代。
南宋设立的对外贸易港口有近20个,泉州、广州、明州是著名的贸易大港,广州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通过广州等地的港口,南宋王朝与世界上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下南洋到西洋再到波斯湾、地中海最后到达东非海岸,一条贸易之路为南宋王朝赚来了真金白银。
南宋朝廷在这些贸易港口设立了市舶司,用来加强海外贸易的管理。
市舶司,在唐代就有了这一部门。不过,唐代仅有广州一地设立了市舶司。
宋朝才逐步增设了明州、泉州等市舶司,外贸的业务量也成倍扩大。南宋的市舶司权力很大,与今天的海关极为相似。市舶司除了管理商船出海,更主要的是对进口货物征收赋税,收入颇丰。
比如在南宋的绍兴末年,广州、泉州、明州三个市舶司的海关关税收入就达到了200万贯,南宋对进口商品征收的税率为7%-10%,可以说关税收入相当可观。
税高,商机同样巨大!世界各地的商人纷纷盯上了南宋王朝这个富裕的国家,每年南宋进出口的商品多达300多种。
南宋每年进口的犀牛角、象牙、珍珠、玉石、龙脑、香料多达53万斤,其中仅仅在明州、杭州、广州,市舶司每年进口的阿拉伯乳香就多达35.5万斤。
每年南宋出口的商船更是不计其数,茶叶、丝绸、瓷器成为出口最多的商品。
当时南宋朝廷还鼓励百姓开展海外贸易。那些首先吃到“螃蟹”的人确实赚到了大钱。
《夷坚志》中有过记载,泉州的一位普通商人在海外贸易中打拼10年,就积累下了2万余贯钱财。
当时的海外贸易有多大的利润呢?据史书中记载,有人用50万贯采购了丝绸、瓷器,在非洲、东南亚交易后能换回价值500万贯的象牙、沉香等物品,利润竟然高达10倍。
南宋的商船往来于世界各地
一时间,出海做贸易成为热门职业,甚至朝廷还用官员的俸禄待遇招募船长,开展海外贸易。
同期,南宋的造船业也变得发达,泉州、广州等地都是著名的造船中心,能制造大型远洋的商船。
宋朝之前,世界各地的商船基本都是由阿拉伯人制造的,最大的商船叫“独樯舶”航速快但稳定性差。
南宋制造的船大而且坚固,航行起来虽比阿拉伯、印度的商船缓慢,但装载的货物更多,也更安全。这种船有12张大帆、4层甲板,可以装载1000多人,堪称海上巨无霸,航行于印度洋、阿拉伯海时简直就是一道风景。
于是,世界各地的商人纷纷选用“大宋造”商船,外国商人贩来的象牙、龙脑、沉香、白豆蔻,中国外销的瓷器、丝绸、茶叶几乎都用南宋商船运输。值得一提的是,通过频繁的贸易,印刷、火药、指南针这三大发明也被传入了欧洲。
南宋因此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海洋国家!南宋王朝与阿拉伯帝国组成了世界贸易圈中的两大轴心,而这一阶段也被学者定义为世界海洋贸易史上的第一个时期。
综述:南宋虽然偏安一隅,疆域面积不能和汉唐的辉煌相比!文人治国,使得南宋少了血性与冲动,即使面临强敌挑衅,南宋选择闷声吃肉,即使被逼到了墙角,南宋“吃肉”依旧。
金国的百年纠缠、蒙古的46年攻伐,绝境之中,南宋王朝总能绝处逢生,闯出一片天地,而且还活成了“扛把子”的模样——宋朝的GDP占到世界的65%,其中北宋占到80%,南宋占到50%!
南宋在夹缝中求得了生存,被逼出来的强大,才是真的强大。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参考文献:《宋史》
举报/反馈
二哥说历史,一定好看啊。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