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已经获得话说世界公号授权发布
本内容即将在2019年9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话说世界》20卷丛书
罗曼·罗兰(1866—1944年)是一个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作家,也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罗曼·罗兰的艺术成就主要在于他用豪爽质朴的文笔刻画了在时代风浪中为追求正义、光明而奋勇前进的知识分子形象。
他的小说特点,常常被人们归纳为“用音乐写小说”。
罗曼·罗兰,法国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 社会活动家。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泽尔沃斯博物馆是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曾经的居所, 建筑非常精致,里面展出了艺术评论家、画廊主人泽尔沃斯收集的众多现代艺术品,其中不乏贾科梅蒂、康定斯基、 莱热、米罗、毕加索这样的艺术大师。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 ◆ ◆
罗曼·罗兰出生于法国中部高原上的小镇克拉姆西,15岁时随父母迁居巴黎。
1899年,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通过会考取得了中学教师终身职位的资格。其后入罗马考古学校当研究生。
归国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并从事文艺创作。
这时期他写了7个剧本, 以历史上的英雄事件为题材,试图以“革命戏剧” 对抗陈腐的戏剧艺术。
20世纪初,他的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罗兰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连续写了几部名人传记:
《贝多芬传》(1903年)、《米开朗基罗传》(1906年)和 《托尔斯泰传》(1911年)(共称《名人传》),同时发表了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
这部巨著共10卷,以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生平为主线,描述了这位音乐天 才的成长、奋斗和终告失败,同时对德国、法国、 瑞士、意大利等国家的社会现实,作了不同程度的真实写照,控诉了资本主义社会对艺术的摧残。
全书犹如一部庞大的交响乐。每卷都是一个有着不同思想、情绪和节奏的乐章。
该小说于1913年获法兰西学院文学奖,由此罗曼·罗兰被认为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
1915年,为了表彰“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罗兰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泽尔沃斯博物馆是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曾经的居所, 建筑非常精致,里面展出了艺术评论家、画廊主人泽尔沃 斯收集的众多现代艺术品,其中不乏贾科梅蒂、康定斯基、 莱热、米罗、毕加索这样的艺术大师。
人道主义作家
◆ ◆ ◆
人道主义思想贯穿罗曼·罗兰的一生。
罗曼·罗兰人道主义的思想基础是18世纪启蒙运动的乌托邦思潮,尤其是卢梭富于诗意的民主理想, 再加上1789年公布的《人权与公民权宣言》。
自从青年时期以来,他坚持自由平等博爱的方向,希望能把这个口号变为实际行动。
他认为这是振奋人心、复兴法兰西民族的关键。
1914年9月15日, 罗兰在《日内瓦报》上发表了《超乎混战之上》一文, 这也是他人生第一篇政论。
他呼吁尽快结束战争, 宣称各民族、各国文化都有其固有的优点,应当互相尊重;还建议成立“最高道德法庭”来制止这场战争。
20世纪30年代,罗曼·罗兰积极投身进步的政治活动,他任国际反法西斯委员会主席,声援并出席巴黎保卫和平大会,对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他旗帜鲜明地反对两次世界大战,反对纳粹德国迫害季米特洛夫、呼吁苏联停止对知识分子的流放、反对国民党政府对左翼作家的镇压, 在维护正义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罗曼·罗兰与泰戈尔作为两位人道主义文学家,在法西斯兴风作浪的年代,不免惺惺相惜。1926年,泰戈尔在意大利见到包括克罗齐在内的很多受迫害的意大利知识分子,后在瑞士见到了罗曼·罗兰。罗曼·罗兰对泰戈尔说, 在意大利,思想自由牺牲于所谓的“国家进步”,而且意大 利并不是孤例。
尘封50年的访苏日记
◆ ◆ ◆
1935年6月23日,69岁的罗曼·罗兰应高尔基之邀到苏联访问,苏联给予了他27天来访最高礼遇的接待。
但奇怪的是,罗曼·罗兰回国后却未对访苏期间的观感发表任何言论,当年曾引起过种种揣测。
直到多年后,他的访苏日记才被发现,他在日记中详细记下了见闻,但最后却写下:
“在自1935年10月1日起的50年期满之前,不能发表这个笔记——无论是全文,还是片段。”
1989年这本约15万字的日记正式出版。
罗兰在日记里肯定了苏联建设新社会的成就,也记录了许多他目睹的弊病。
苏联1966年邮票,纪念罗曼·罗兰诞辰一百周年。
知识链接:罗曼罗兰家纺罗曼·罗兰在罗马上大学时,曾爱慕一对意大利姐妹,年少的他一时竟不知道到底喜欢她们两人中的哪一个。罗曼·罗兰的后人回忆说,父亲经常回忆起那段往事。为了怀念那段爱情,1918年, 他们引进了那对姐妹家的纺织技术,开始从事纺织品生产。后来拿破仑三世的妻子欧仁妮皇后把罗 曼·罗兰的后人指定为御用床品商,并将床品的品牌命名为“罗曼罗兰(ROMR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