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纽约时报》报道:1962年版《洛丽塔》主演苏·莱恩在洛杉矶去世,享年73岁。
她的朋友透露:苏·莱恩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但并没有提供死因。
苏·莱恩,美国女演员、模特,曾击败800多名演员,出演了库布里克执导的《洛丽塔》。
时下洛丽塔已经成为精致、二次元亚文化的一种,国内小众文化圈已经成气候。而1962年版《洛丽塔》主演苏·莱恩在洛杉矶去世,享年73岁。
《洛丽塔》(Lolita),又译为《洛莉塔》、《洛丽泰》、《罗莉泰》
是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长篇小说,对于该本小说,自问世以来,就引起了世界各文豪和大众的争议。洛丽塔问世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然成为了小众文化。洛丽塔成为亚文化的代名词。
剧中名言:
“我望着她,望了又望,昔日如花妖冶,现在只剩枯骨还乡。苍白,臃肿,混俗,腹中有别人的骨肉。但我爱她,她可以褪色,可以凋谢,怎样都可以。但只要我看她一眼,万般柔情涌上心头。”
小说篇幅多以死囚亨伯特自白为主,叙述了一个中年男子与一个未成年少女的恋爱故事。对于这一段恋情,多少文人墨客以超脱世俗恋爱之名以冠之。在我国宋代词人张先在80岁时娶了一个18岁的小妾,兴奋之余作诗一首:“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苏东坡知道此事后立刻调侃道:“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小说主人公少年时,与一14岁的少女安娜贝儿发生了一段初恋,最后安娜贝儿因伤寒而早夭。尽管这段美好早夭,甚至闻者只会叹一声: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但是这份情愫,已经深刻在亨伯特的灵魂中,从而造就了亨伯特的恋童癖(The child I love)。
以“小妖精”之名去定义“九到十四岁”
因被贵妇抛弃,亨伯特转而迷恋上了女房东Charlotte Haze的12岁女儿洛丽塔(Lolita),称呼她为小妖精。
由于儿时的阴影,亨伯特对洛丽塔无法自拔,为了亲近这名早熟、热情的小女孩,亨伯特娶女房东为妻,成为洛丽塔的继父。以父之名,借以靠近洛丽塔。曾经亨伯特因初恋郁结于心中的情感,在他假意和女房东相恋的那一刻起,就使得自己完全成为一具被欲望支配的傀儡。
纸包不住火,女人天生的敏感,使得女房东察觉到了亨伯特对女儿的企图。晴天霹雳般的打击,令这位母亲彻底愤怒。三来三往的信,力图挽回的感情。当事情暴露之后,戏剧冲突就此爆发:女房东寄信的路上被车撞死,亨伯特无所顾忌在洛丽塔的水中下药(事实却是药效不佳,洛丽塔默许了这类行为)。第二天,洛丽塔甚至主动挑逗亨伯特。在知道母亲去世之后,洛丽塔无可奈何,只得接受现状。亨伯特以父之名带着洛丽塔游离各地,美食华服诱之,以此彻底控制洛丽塔。
随着年龄渐长,洛丽塔意识到,自己和继父生活的模式并不适合自己,并心生厌恶。随后,洛丽塔逃了出去,和亨伯特断绝了联系。但洛丽塔误认爱情,奎迪拐走,并怀有身孕。随后两人闹崩,洛丽塔出走并求助于亨伯特。亨伯特央求洛丽塔回到身边,但遭到了拒绝。亨伯特追踪并枪杀了奎迪,最后死于狱中,洛丽塔则难产而亡。她的生命,定格在17岁。
电影困扰:
尽管《洛丽塔》问世之后,广受追捧。但随后女权主义崛起,《洛丽塔》被视为男权和恋童倾向文学,受到全面的批评。其电影也受到了尖锐的批评。作为剧中的女主角,在《洛丽塔》之后,苏莱恩相继出演了《巫山风雨夜》《七女人》《托尼罗姆》等影片,不过由于个人原因,苏莱恩很快就消失在观众的视野中,再未在公众视野出现过。
消失的原因,也和《洛丽塔》有关。因为《洛丽塔》的问世,更因为电影版《洛丽塔》的问世,苏·莱恩成为那些有关该方面倾向的人士的幻想对象。好莱坞大亨、业界名流、社会人士、地痞无赖等等,苏·莱恩受到的打扰数不胜数。而《洛丽塔》为其永远贴上了"洛丽塔"标签。
可以说主流和倾向人士对苏·莱恩的态度均不好,提到或者批判《洛丽塔》,就绕不开苏·莱恩。所以,苏·莱恩为此而痛苦,这也是她消失的重大原因之一。
苏·莱恩经历了5次婚姻,但均以失败告吹。
苏·莱恩有一个女儿,同样是演员。其个人命运,因一部电影而被改写。现在美人已逝,洛丽塔文学在国内已成为小众文化。
现实中,因为洛丽塔,而出现的新闻中其负面影响深远。现代主义批判下的洛丽塔文化,更多的是一种小众时尚和小众消费观。只是这其中有一小撮人借由洛丽塔,形成了攀比傲慢,并有许多过激行为。当这一小撮人在沾沾自喜时,殊不知,自己早已陷入了狭隘和傲慢之中。现实中,洛丽塔文化带来的弊端是歧视和不良诱导,借而进一步导致一部分人惺惺作态,一部分人抵制谩骂。一种文化,抛却它批判后的糟粕,现代文明下的洛丽塔文化,更多的是一种消费倾向。希望正确观念下的洛丽塔文化蔚然成风,而不是邪气攀比风。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小伙伴们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