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一般印象中,先秦时期的四川盆地由于群山环绕而长期游离于中原棋局之外,故而即便外部诸侯打得不可开交,盆地内的巴蜀两国依旧是令人艳羡的世外桃源。从地缘格局的角度来看确实可以这么理解,毕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大巴山脉近乎封闭地把四川盆地完全包围起来,以致于秦国大将司马错历尽千险翻越秦岭和大巴山,最终攻灭巴蜀之时,中原各国几乎没有太大反应。不过如果仅凭此就认为巴蜀的覆灭均是秦国一力所致也未免太过高估秦人的整体实力。从下图四川盆地的位置来看,秦国在北、楚国在东,二者俱是当时的头等强权,没有理由在秦国向巴蜀扩张之际,楚国却对这片膏腴之地无动于衷。事实上,相较于秦国与四川之间“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与川人“共饮一江水”的楚国有着更多的先天优势,这也是巴、楚之间上演生死博弈的地缘基础。
彼时格局
就四川盆地的内部格局而言,以耕种为业的蜀国占据着川西平原,以资源立身的巴国盘踞在川东丘陵。史书记载,巴人凭借着独有的资源优势可以“不耕而食,不织而衣”,以至于左右的蜀、楚两国都需要同巴国交换才能满足对这种特殊商品的需求,这就是“盐”的魅力。然而同所有的资源型国家(如今天的产油国)一样,这种单一的优势很难保证不被对手觊觎而引来杀身之祸,于是巴楚之间的战争就在所难免了。从图上看,岷江、沱江、涪水、嘉陵江和巴江五条水系自北至南滋润着整个四川盆地,最后全部汇入长江。其中岷江和沱江覆盖的平原地区为蜀国的经营范围,嘉陵江与巴江流经的丘陵山地是巴国的活动区域,至于中间的涪水则是双方的势力交互之地。具体来说,蜀国占据着涪水上游,巴国控制着涪水下游,且涪水、嘉陵江与巴江的合流之处正是巴国的副都邑——合川。
四川盆地
作为一个与蜀国平分秋色的区域大国,巴国从任何一个角度而言,都必须确保对合川的控制。试想如果三江合流之地被蜀国占据,仅仅拥有嘉陵江与巴江上游的巴国还有什么资格同蜀国分庭抗礼?然而如此重要的位置却仅是巴国的副都邑,那么其统治中心又在哪里呢?答案就是江州(今重庆),亦即嘉陵江干流与长江的交汇之处。江州之所以能够胜过合川,关键在于长江可以直通川外,甚至远达吴越,最终奔腾入海。而显著的交通优势使巴人得以“货通四海”的同时,另一个无法回避的副作用却是楚国可以沿江逆流而上,逐步对巴国进行渗透和蚕食。从图上看,无论楚国进攻巴国,还是巴国回击楚国,双方都要经过一段极其狭窄的水道,这片水域西起鱼复(今重庆奉节),东至夷陵(今湖北宜昌),刚好就是闻名后世的“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
平心而论,尽管巴国在最后的对决中落败,但巴人作战之剽悍却有目共睹。凭借着手中独有的“盐池”,巴国很容易将周遭山林中的骁勇部落招致麾下,而早期的楚国甚至不得不靠封锁夷陵来阻滞巴人的袭击。不过从体量上讲,不事农桑的巴国终究不是庞大楚国的对手,当楚人满血复活之后,巴国的衰落也就不可逆转了。在楚军疾风骤雨般的打击下,三峡西侧的门户鱼复很快陷落,自此巴人的核心区域不得不直面楚国的兵锋。其实单就鱼复而言,它还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字——白帝城,当年刘备从四川顺江而下讨伐东吴,兵败回逃的第一站便是白帝城。不过刘皇叔选择此处的用意显然不是为了“托孤”,封锁要塞阻挡吴军才是目的所在。鱼复失陷之后,楚军趁势一路前推,就在巴国考虑要不要把都邑从江州迁往合川的时候,楚人在涪陵停住了脚步。尽管截至此时,巴国的各大“盐池”已经尽数落于敌手,但促使楚军勒兵不前的主要原因却在于涪陵本身。
重庆直辖市
如果你观察过今天的省市区划图的话,不难发现重庆直辖市在长江以南还有一片突出部,该突出部基本与乌江下游流域重合,而涪陵正是乌江与长江的交汇之地。换言之,巴人在强盛之际除了顺长江向东扩张之外,还在以涪陵为基地沿乌江向南拓展,这样的地缘格局甚至影响到今天重庆与贵州的省界划分。因此对于楚军而言,占领涪陵不仅代表着沿长江以东的盐池尽数归楚,溯乌江以南的土地也在消化之列。要转化如此广大的区域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涪陵之所以被称为“陵”,也是因为这里安葬着巴王的历代祖先,既然已经占了人家的祖坟,如果不能见好就收,很难保证被逼急的巴人不会转过头来拼个鱼死网破。至此巴楚之战暂告中止,但巴国并未被完全消灭,四川盆地仍旧有巴人的一席之地。
巫郡范围
此后楚国将涪陵至夷陵间的占领区合并为一个新的郡级单位——“巫郡”,域内的宝泉山盐泉、徐井溪盐泉、伏牛山盐泉、彭溪盐泉以及清江盐泉尽归楚人所有。同时元气大伤的巴国为了躲避楚军的锋芒,不得不放弃沿长江水道向外扩张的传统,转而将注意力放在四川盆地内部,但这样做的结果显然又加剧了同蜀国的矛盾。此后数年,嘉陵江流域成为巴蜀之间不断拉锯的战场,而最终结束这一切的是从北方翻山越岭而来的秦国。秦军攻灭蜀国之后,独木难支的巴国已经很难存活于秦、楚两大强敌之间,最终不得不改头换面成为秦国的“巴郡”。不过有一个问题始终萦绕左右,那就是在巴蜀两国鹬蚌相争之际,为什么渔翁得利的是秦国而不是楚国?毕竟蜀道之艰难远远超出长江水路不知凡几,再加上楚国先前对巴国取得的优势,楚在与秦的竞争中有着后者无法比拟的优势。
楚国疆域
可惜最终鲸吞巴蜀的是秦人却不是楚人,要解释清楚这一点就必须涉及秦楚两方的战略动机:秦国因为被“三晋”完全封堵于关中平原,因而要想获取耕地只能将目光投向南方的四川盆地,也就是说秦国根本没得选。而楚国则不同,除了已经占据的江汉平原和南阳盆地之外,中原地区、淮河流域以及长江下游均是楚人的用武之地。因此同等条件下,楚国实在没有必要死盯着交通不便的四川,哪怕后来对巴国用兵,也只是为了盐池,而非土地。再者,从军事角度而言,秦国吞并巴蜀之后可以顺江直下,攻击楚国的心脏地带;而楚国即便占领了四川,面对秦岭北方的秦国依旧是仰攻,这样的战术劣势实在不值得楚人铤而走险。几经权衡之下,楚国选择了休兵止战,专心巩固既得利益,最终对巴国的致命一击则交由秦国来完成。
举报/反馈

历史杂货间

5.3万获赞 5594粉丝
《历史杂货间》升级自原《动图简史》,谢谢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