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曾经有一款承上启下的机型,它就是并没有投入现役的歼-9战斗机,由于在上世纪60年代起步当时的科研实力和基础工业并不支持,所以在整个研制过程充满艰辛并最终下马。不过这款机型对于航空工业来说完成了很多技术、经验积累,也为后来的歼-10乃至歼-20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是一组歼-9发展脉络图,前期沈飞主导后期成飞主导,正是这种研制进程完成了后续三四代机型的积累。
发展脉络图
1962年相当意外获得12架米格-21战斗机,虽然资料获取的并不完全但并不影响仿制成功歼-7战斗,随着后续的使用发现米格-21/歼-7战斗机存在航程短、高空高速性能差以及缺少雷达、高空机动性差等问题,于是空军于1963年提出研制一款新型歼击机用于替代。
米格-21战斗机
1963年沈飞提出米格-21的双发改进型,装备两台涡喷-7发动机也就是米格-21的放大版,成为后来的歼-8战斗机方案。而考虑到技术储备的需要以及多样化选择,到了1965年沈飞开始了歼-9的方案设计,当年的基本指标如下:最大马赫数2.4、最大升限21000米、爬升率200米/秒、最大航程3000千米、作战半径600千米,续航时间达到3小时。作为一款全天候高空高速截击机,以图-22这类机型作为目标,大家认真看看这组数据,就算和现在的战机相比性能也不差,只是以当时的工业基础和科研水平要实现好像有点难度。
图-22系列轰炸机
1965年起,601所(沈飞)做出4种全部都是两侧进气的布局方案,包括:前缘后掠50度的后掠翼、后掠57度的三角翼、前缘后掠55度的后掠翼、以及双前缘后掠角的双三角翼。
4种布局方案
通过风洞实验对比淘汰前三个方案,然后将三角翼前缘后掠角改为55度,确定了歼-9Ⅳ方案。
歼-9IV
歼-9IV
截止1967年初经过风洞实验发现歼-9Ⅳ机动性不足,然后又提出了无尾三角翼方案,称之为歼-9V方案。造型酷似法制幻影系列战机机动性较歼9-Ⅳ有明著提升,不过操纵困难的问题还是难以解决(飞控)。
歼-9V
接下来由于沈飞全力投入歼-8研制,因此到了1969年10月30日歼-9任务交给了成飞,随后到来的1970年,空军对歼-9提出了新要求最大马赫数2.6、最大升限26000米。对这个新的设计要求经过反复确认最终为歼-9配上了鸭翼布局、腹部或两侧进气的歼-9Ⅵ方案。
歼-9VI
目标有了在歼-9Ⅵ研制过程发现双26指标定的太高了,当时配套的涡扇-6发动机根本无法达到要求,该方案面临搁浅的状况。1975年1月10日,三机部上报《关于请求继续研制歼9飞机的报告》希望下调歼-9性能,具体为:升限23000米、最大爬升率220米/秒、航程2000千米,最后获批新型号就是歼9Ⅵ-Ⅰ,采用WS6(910)型涡扇发动机,当时要求试制5架原型机于1980年首飞,1983年实现定型。
涡扇6发动机
歼9Ⅵ-Ⅰ
歼9Ⅵ-Ⅰ
除了歼9Ⅵ-Ⅰ方案外还有歼9Ⅵ-Ⅱ,然后还有机腹进气版歼-9以及歼9Ⅵ-Ⅲ双发方案,总而言之歼-9就是个创新大平台将能应用的技术和想法都进行了整合。
歼9Ⅵ-Ⅱ
歼-9机腹进气版
歼9VI-III的风格类似于米格-25截击机,双发实现高空高速的指标相对容易些,如果还有人记得话其实它同基本同期的三号任务也差不多。
风洞试验图
歼-9的基本性能如下:
采用涡扇-6发动机,最大推力70.6千牛,加力推力121.5千牛,推重比6。采用205雷达,探测距离60-70千米,有效跟踪距离45-52千米。装备一门23毫米机炮,4枚PL-4导弹(半主动雷达型最大射程18千米,红外型最大有效射程8千米)。
由于研制时间长方案也多次更改,以当时的科研水平歼-9的设计还是过于超前,研制过程问题层出不穷,使得研制工作进展缓慢根本无力继续。到了1980年该项目下马,不过十多年时间并没有白废包括鸭翼布局在内的技术、经验积累,最终结成硕果成就了歼-10以及歼-20。
歼-9单双发版本
歼-20战斗机
举报/反馈

河东三叔

362万获赞 13.4万粉丝
航空、装备,历史分享等。
优质军事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