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注意过这样一件神奇的事儿吗?站在月台上等候火车的你听到了火车的鸣笛声,而驶向车站的火车鸣笛声越来越尖细、驶离车站的火车鸣笛声却越来越低沉!可是,当火车静止时,这个笛声既不变得尖细、也不变得低沉!
“多普勒效应”是如何发现的?
我们都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物体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听着越尖细;物体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听着越低沉。这是怎么回事儿呢?火车鸣笛的音调不应该一直都是相同的吗?怎么会有时候听着音调变高,有时候音调变低呢?
1842年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被这种现象吸引,并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当声源相对于观察者运动时,观测者听到的声音频率会发生变化,远离时音调变低、靠近时音调变高!为了纪念他的这项发现,人们把这种现象命名为“多普勒效应”
由于当时缺少实验设备,所以几年后才测出观测者听到的声源的频率,假设原有声源发声的波长为λ,波速为v,观察者移动速度为u,观察者听到的声音频率用公式表示为:
当观察者走近声源时听到的振动频率为(v+u)/λ当观测者远离声源时听到的振动频率为(v-u)/λ“多普勒效应”是怎样形成的?
我们先来思考一个有趣的小实验:
如果你闲的无聊,站在铁道边上,去数经过你面前的车厢节数。
1、站在哪儿不动,可能每分钟经过了50节车厢!
2、如果你与火车同向而行呢?可能每分钟就只能经过40节车厢!
3、如果你与火车相对而行呢?可能每分钟就可以经过50节车厢!
建议:将上述思想实验思考清楚之后可以继续向下阅读!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如果声源的振动频率是50Hz(每秒钟完成50次全振动),那么声波就向外传播了50个波长(相邻两个波峰或者波谷之间的距离)。这里你可以考虑声波像水波一样逐渐向外扩散。
如果观察者相对于声源是静止的,那么每秒钟声源完成多少次全振动,就有多少次全振动传递给观察者,也就是说,声源发声的频率和观察者听到的声音的频率是相同的!如果观察者以20m/s的速度远离声源,就像你跟火车同向行驶一样,这时,声源每秒钟同样完成了50次全振动,但是由于观察者远离(向前行驶)了一段,本来应该传递到观察者的声波就传递不到了,也就是说,此时观察者听到的声音频率小于声源发出的声音频率!通过公式计算,实际听到的是47Hz。如果观察者与声源同向而行呢?声源每秒钟完成了50次全振动,本来应该传递给观察者50次,就像你和火车相对行驶一样,本来还没有传到观察者的声波,由于观察者向声源靠近而接收到了,也就是说观察者听到的声音频率高于声源发声的频率!通过公式计算,实际听到的是53Hz。用简短的话总结起来就是,当声源和观测者相互靠近时,会对声波造成挤压,使声波的频率变高;当声源和观测者相互远离时,会将声波拉伸,使声波的频率变低!看看下面这幅图,你可能会对这种现象有一个更加深刻的印象!
光波的“多普勒效应”。
既然声波具有“多普勒效应”,那光也是一种电磁波,会不会也有多普勒效应呢?
答案是肯定的,光波与声波不同的是,光波的频率变化时我们的肉眼观察到光的颜色会发生变化,我们可以类比声波来理解: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理解一个公式:波速=波长频率
因为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是固定不变的,所以波长与频率的乘积是一个定值光波的波长越长、频率就越低;所以从红光到紫光,波长越来越短、频率越来越高。
当光源与观察者之间相对静止时,观察者接受到的光波频率与光源发出的光波频率相同。当光源与观察者之间相对远离时,观测者接收到的光波频率变低,所以应该向红光方向移动,我们称之为“红移”。当光源与观察者之间相对靠近时,观测者接收到的光波频率变高,所以应该向紫光方向移动,我们称之为“蓝移”。用公式表示出来是:
“多普勒红移”是如何支持宇宙膨胀理论与大爆炸理论的?
20世纪初,斯里弗经过对旋涡星云光谱的研究发现了光谱线红移现象,在此基础之上,哈勃通过观测得出:远方星系的谱线均有红移,而且距离越远的星系,红移越大。也就是说:所有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而且距离越远的星系,远离的速度就越快。
而且他还通过数据分析,总结出了“哈勃定律”:
河外星系的视向退行速度与距离成正比,即距离越远,视向速度越大。
由此我们就能得出:宇宙并非静止的,而是在相互远离,或者说“宇宙在膨胀”,那么通过逆向思维,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宇宙初期岂不是收缩在一起的?这也就促使人们想到了宇宙大爆炸理论!
“多普勒效应”在实际生活和宇宙研究中还有大量的应用,如:医用彩超、多普勒测速仪、测量天体远离我们的速度等等.
举报/反馈

墨子方阵

433获赞 106粉丝
让科学生动有趣、培养科学思维!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