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主城庐阳,有着众多历史厚重的古街小巷,红星路便是其中独具气质的存在。红星路就像是一位有故事的女同学,不愿诉说却总让人产生倾听的欲望。她犹如满天星辰中的一颗红星,没有太阳和月亮的光芒,却闪烁着迷人的眼睛。
百年“同兴号”、张氏四姊妹、文史馆大院……每一处院落,都留存一段神奇的合肥往事;时尚酒吧、新潮服饰、艺术画廊、抽象涂鸦……无不吸引着时尚年轻人前往“打卡”。传统与时尚、往事与新潮,在红星路碰撞出令人兴奋的火花。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院落,不同的巷道,发生在红星路上的那些故事,总会令人莫名地陶醉。
红星路上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文艺气息、时尚潮流。
红星路177号,守望老城的百年“同兴号”
红星路,西起金寨路、东到原省委大院西大门,长约两公里,这里留下众多老城记忆,红砖房、大铁门,一栋栋老式居民楼,记录着历史的年轮。岁月和风雨磨损了当年的风光,给巷子里的老房磨印出沧桑的痕迹。
在红星路177号如今安徽省外贸第一生活区内,矗立着三间清代建筑,有宽敞的檐廊,走廊斗拱的雕刻细腻精巧,这就是李鸿章家族当铺“同兴号”所在地,这也是合肥市留存至今为数不多的李鸿章相关遗存之一。现保留主体建筑共三进,坐西朝东,东侧原来还有一个小四合院,硬山顶,墙体用青砖砌筑。
李鸿章家族当铺“同兴号”历经百余年,矗立于红星路省外贸第一生活区内
今年72岁的陈应芝女士,1976年起就住在这当铺三间中的一间房。40多年来,尽管这座清代建筑雨天漏雨、冬天透风,需要经常修补,但老人一直舍不得搬走,成为目前老当铺里最后的“坚守者”。
据《合肥春秋》记载,1890年,李鸿章家族在此开设了“同兴号”当铺,合肥人习惯称其为“新当铺”。“同兴号”是当年合肥地区规模最大的一家当铺,贮存珠宝玉器、文物古董、名人字画、古籍图书、金银首饰等典当物品。除了接收合肥城乡居民的典当外,巢县、无为、庐江等地的“小当铺”也将收当较高的贵重物品送至“同兴号”来转当,利息则由两家当铺分成提取。
该栋老屋曾有7开间,当年可以说是气势恢宏,周边的巷子则被称为“当铺巷”。如今保留下来的只有3开间,夹杂在省外贸第一生活区内两栋楼房之下。近日,记者探访发现,此处建筑历经一百年多风雨,已经老旧残破,其中最西边一间破损程度最为严重,只剩青砖外墙、硬山式屋顶,守望着曾经的历史,讲述“当铺巷”昔日的风华。目前,庐阳区已启动老城历史文化修复规划,李鸿章家族当铺有望原址修复。
红星路80号,文史馆大院的那些事
红星路80号,曾经的安徽省文史研究馆大院。这里文化氛围深厚,国学大师聚集。李克强总理曾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求学时代。
今年77岁的方国胜女士从1964年结婚后就一直住在这里,见证了这座大院的变迁。“当时的院子还只是一个小四合院,平房,住了10多户人家。前院是省文史研究馆办公的地方,后院是住家,中间连着一个过道,家家户户的煤球炉灶都放在过道里,因院落狭窄,总显得拥挤。不过,当年街坊邻居相处都很融洽,平时家家户户都把门开着,经常有人端个饭碗串门。”方国胜女士告诉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1989年小四合院的平房拆迁,改建成了如今的这两栋楼房。”
方国胜老人回首文史馆大院往事。
记者在这里看到,这两栋居民楼共用一个院子,临近红星路的一栋有三层,外墙刷成了白色,里面一栋有四层,系红砖灰泥。“再后来,以前的老街坊都陆陆续续搬走了,现在还住在这儿的就剩下我们家一户了。”方国胜颇有些感慨。
如今的省文史馆大院,墙体有些斑驳。摄于2019年12月
回忆起大院往事,方国胜女士满脸自豪。少年时代的李克强留给她深刻的印象:勤奋、好学。“他学习成绩很优秀,尤其作文写得好,还曾趴在我家桌子上写过作业呢”。
当年的这座大院有间图书室,藏有近万册图书,图书室管理员就是后来被李克强总理称为“有实无名”的国学大家李诚先生。1977年,李诚去世。20年后的1997年5月,时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的李克强,在《安徽日报》上发表了一篇《追忆李诚先生》的署名文章,深切表达了对恩师的敬仰缅怀之情。
红星路94号:丁家巷里住着张氏四姊妹
位于红星路94号的丁家巷,是合肥老城中最富历史韵味的古巷之一。“张氏四姐妹”和“九曲水上升仙桥”的故事与传说,就发生在丁家巷、现今的安徽省卫生厅机关宿舍所在地。据附近居民介绍,安徽省卫生厅机关宿舍系上世纪80年代初建成。
据史料记载,合肥张家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名门大族,张氏四姊妹的曾祖张树声是李鸿章的淮军老人,丁家巷则是“张氏”家族聚居地。张氏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四姊妹曾被誉为“中国最后的名门闺秀”,她们均深受传统文化浸染,有着极高的文化和艺术修养,皆有才女之名。叶圣陶曾说过,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到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张兆和与沈从文的爱情故事。
丁家巷在2018年经过改造,原先的柏油路被石板路所替代,路面显得更加宽阔平坦,附近墙面上绘着一幅仙女图,介绍着老合肥“九曲水上升仙桥”的神话传说。解放前这里流经一条金斗河的支流小河,名叫“九曲水”,河上有多座名字很好听的小桥,如“洛水桥”、“会仙桥”、“聚仙桥”,丁家巷这里的桥就是“升仙桥”,传说是因为“八仙”之一的何仙姑在此升仙得道而得名。
丁家巷留有“九曲水上升仙桥的传奇故事。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在这里看到,丁家巷的街巷两侧新修了红砖围墙,每隔十来步便镶着一个石雕,刻画着过去年代的儿童游戏,跳绳、滚铁环,玩斗鸡等,童趣浓浓。旁边有一面图片墙,精选了张家四姐妹的合影,以及旧时合肥人生活场景的黑白老照片,展现了曾经合肥老街巷的市井气息。
红星路梨花巷:一树梨花穿越几多风雨
丁家巷只是红星路上众多有着丰富神奇故事的巷道中的一条。梨花巷、仁爱巷、人民巷等多条小巷,都与红星路相连通。这些巷道串起了红星路,也串起了合肥老城的民间历史。其中的梨花巷,则如同在平行宇宙里穿越时空与自己相遇的老人,那棵梨树就是提醒她看清时空的标识。
梨花巷,顾名思义因梨树、梨花而得名,一头连着红星路,一头连着长江中路。
从红星路折入梨花巷,虽然身处繁华的城市中心地带,但仿佛整个世界瞬间变得宁静下来,原来急躁的匆匆之情也随之消散。沿街的摊点、遛鸟的老人、悬挂的衣被、唯一的梨树……皆如“野渡无人舟自横”般的存在。过往的行人,在这里突然放慢匆忙的步履,一下子成了悠然的“闲人”。
一位年轻妈妈在梨树下给女儿讲述梨花巷的故事。摄于2012年4月
今年71岁的李大爷,4岁就跟父母来到了梨花巷里居住。李大爷告诉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我父母都是解放电影院的职工。我小的时候,这里就有一棵梨花树,当时就叫梨花巷,巷子很狭窄。上世纪80年代,梨花巷经过改造,巷子种了很多梨树,一到春天就会满巷子都是梨花。”
初冬季节,梨树上仅剩几片黄叶衬托着蓝天,别有一番风味。拍摄于2019年12月
不过,后来因为巷道改造和房屋建设,很多梨树都被砍伐了。如今的梨花巷里,又只剩下了唯一的一棵梨树,成为了梨花巷的标志,也记录着梨花巷的历史,似乎是在为未来的某一时刻指路。
据李大爷回忆,上世纪80年代前期,梨花巷西侧全是土房和草房,后来拆除建了楼房。梨花巷东侧,1984年建成了解放电影院宿舍楼。“当年,旁边还有老粮店,也是平房,居民都曾拿着粮票去兑换粮食。以前印象中最宏伟的建筑是中苏友好馆,后来改成了安徽电影制片厂。”中苏友好馆的对面就是安徽省文联的宿舍,陈登科、鲁彦周、公刘、苏中等享誉全国的名人雅士,都曾住在梨花巷的附近,让这条街巷除了梨花香气,更多了翰墨飘香。
红星路62号:见证时尚浪潮汹涌翻滚
红星路,既坚守着质朴纯粹的传统文化和市井生活,也引领着千年老城的时尚风潮和浪漫情调。
红星路积聚着城市文化的精华,而且从古至今没有中断。到了上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唤醒了城市也唤醒了思潮。原本就是文化聚集地的红星路,文艺气息越来越浓厚,各种新的时尚、多元文化和商业业态纷纷回归到了红星路。2000年前后,红星路曾是有名的酒吧一条街,爱泡吧的年轻人们那时都习惯在晚间来这里喝酒聊天,听听音乐,阔谈人生,留下了合肥70后、80后的青春记忆。
曾创作《合肥的石头》石磊,就曾经在红星路62号的2008酒吧驻唱。如今,2008酒吧已“变身”为音乐主题餐吧。老板汪燕告诉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当年红星路有六七家比较大的酒吧。2001年,她是在酒吧生意最红火的时候开始接手的,为庆祝申奥成功,把酒吧名字从house酒吧改为了2008酒吧。
红星路上曾经知名的2008酒吧“变身”音乐主题餐吧。
“这么多年,很多的歌手都在我们这里驻唱,石磊上学时就来我们这驻唱,展示了音乐才华,后来他到北京打拼发展了几年,回来后又驻唱了一段时间。”张燕说,城市发展越来越快,红星路也同样不断变迁,各种业态也在不停地调整。如今红星路上的酒吧,只剩下她这一家仍在坚守,主要还是舍不得那份情怀。3年前,酒吧改成了音乐主题餐吧,大家可以一边品尝美食,一边听听音乐,享受慢时光。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红星路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启了新的商业浪潮,这是一股兼具文化与时尚的浪潮。当时,逐渐有一楼的住家被改造成店面,主要经营各式时尚服装和精品百货,深受时尚年轻女性的追捧。此后,具有文艺特质的咖啡厅、书店、酒吧、画廊等,也在红星路的街头巷尾遍地开花。红星路一时成为合肥流行风向标。
从上世纪90年代起,红星路就是合肥时尚女生经常光顾的地方。摄于2009年12月
红星路自上世纪90年代末就一直是著名的时尚服装聚集地,其中女装占六成以上。相较其他大型商场或淮河路步行街等街区的店面,这里的店面较小但更具个性,每一家店面都有自己独特风格。
当年,很多店主定期从北上广及沿海城市或者是国外带来最新潮服饰,合肥最早的买手店和代购店就在这里兴起。店主们都目光独特,能够准确的把握潮流趋势和搭配风格,一时间合肥市年轻时尚女性成为这里的常客。如今,随着网购风潮来袭,不少店主开始积极转型,已把店开到了网上,转型为网店、微店,红星路的门店同时变成了线下体验店。
红星路上风格时尚的服装店。摄于2019年12月
红星路上的服装店。如今,红星路仍旧是时尚服装聚集地,道路两侧店铺云集。摄于2019年12月
年轻时尚的红星路,吸引着各类个性十足的年轻人。红星路涂鸦文化便毫无征兆地出现了,很快成为合肥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其夸张的创作手法,风格各异脑洞大开的创造,往往令人嗔目结舌。据悉,红星路的涂鸦文化从2000年左右起步,最初是一群大学生在创作,后来陆续有一群行业爱好者在创作、维护。
2012年,红星路涂鸦墙的去留问题还曾引发社会广泛讨论。后来,合肥市庐阳区逍遥津街道办事处在广泛征集民意后,决定保留这一独特的文化标志,涂鸦墙得以回归,赢得了公众的赞许。如今,涂鸦文化继续在红星路上散发着自己的风采,诠释着潮流文化的走向。
红星路美学升级 突出文化调性
传统与时尚的碰撞,时代记忆与个性创新的融合,在短短的红星路上交织出一首古典而又现代的时代进行曲。
红星路是复杂的,各种文创小店、历史院落、时尚酒吧、潮流服装、寻常巷陌、个性涂鸦、传统文化……在这里汇集而平和地共存;红星路又是纯粹的,纯粹到无处不在,彰显着文化的对接与传承。
红星路上,随处可见的小店。 摄于2019年12月
红星路街景。 摄于2019年12月
正如红星路上的一处文创展示区。在红星路中段的一处老式橱窗前,复古灯罩、收音机、暖壶、大茶缸、老式梳妆镜……上百件老物件整齐地摆着,犹如一个老物件博物馆。斑驳的时光印记,既勾起上了岁数的人们对旧时光的回忆,也触发了新兴一代对生活的共鸣。
橱窗内精美的老物件,吸引众多市民前来拍照打卡。
红星路独特的风格吸引了不同时代的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留住他们青春记忆,道不尽老城繁荣盛景。随着时代的变迁,消费模式的转变,红星路也正在积极谋求转型升级。目前,合肥市庐阳区正在发力,计划将红星路打造成合肥市独具浓郁文艺气息的特色文创街区。
红星路街景。摄于2019年12月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注意到,红星路相关节点正在改造之中,目前已增设了一批具有时代感的小品浮雕、富有美感的门头、具有江淮风情的立面装饰等。设计者希望通过全方位地美学升级,突出文化调性;通过人居环境的全面改善,保护红星路上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特别的文艺气息,让这条由内而外散发着艺术气质的城市老街焕发出新的活力。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方昌林/文 王从启 薛重廉/图
举报/反馈

大皖新闻

3167万获赞 80.8万粉丝
新安晚报官方账号——真相·真情·真理。
新安晚报社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