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顿庄园》历经六季,无论是原著读者受众,还是电视剧版观众,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首属于自己的歌,每个人眼中都有自己最爱的形象,每个人对该剧都有不同的解读阐释,但让大家产生普遍共鸣的一点就是大家对作品的喜爱,期望有一个可以让自己满意的结局,而在今年12月份该宏伟大剧也终于迎来了一个电影版结局,满屏洋溢的都是满满的情怀。可以说,影版《唐顿庄园》创作诞生、影院上映、欣赏分析符合接受美学理论的。
庄园外观
接受美学是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中的一种,该理念的精髓在于强调作品接受者的反应,注重接受者的感受。作为该理论代表之一的姚斯认为,只有读者参与的作品才算是真正意义上完整的作品,他指出,美学实践包括三个方面,即,文学的生产、文学的流通和文学的接受
生产——观众审美下的创作诞生剧版《唐顿庄园》故事架构在20世纪90年代乔治五世执政时期,剧情围绕“唐顿庄园”里的格兰瑟姆伯爵一家展开,上演了一幕幕楼上贵族与楼下仆人的日常生活与人生百态。该剧制作精良,衣着考究、仪式讲究,彰显出英伦贵族的精致奢华。剧版观众和原著读者受众都能领略到以该剧为代表的英剧的精致考究风格。遗憾的是,播出了前四季,西伯尔却因病去世、大表哥马修因车祸撒手人寰,很多人对此都不能接受,一度要弃剧。后来又出了后几季,可惜直到六季结束,都没有给出一个让人满意的结局。玛丽会有怎样的结局,唐顿庄园的未来又将何去何从?
亲爱的,我也不想说再见啊
亲爱的你,在这里,放心吧,我会好好的
正是观众的审美(当然也不能完全不受时代和作品的局限)通过剧版与制作者团队建立起对话关系,对之后的这个电影版作品产生了期待,期待自己想要读出的东西。在此,观众与制作者的想法相互碰撞。影版《唐顿庄园》就满足了观众的需求,带着浓浓的英伦情怀姗姗来迟,携原班人马上阵,依旧沿袭精致考究的英伦贵族风格,本着“只有更讲究,没有最讲究,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的创作态度,精心打造,极尽奢华。庄园里,楼上贵族和楼下仆人们在等待国王和王后来访的序幕中开启了新的一页,经过了忙碌而充满戏剧性的几天后,在故事的结尾每个人的情感生活似乎都有一个相对圆满的结局,也算是给剧版不圆满的爱恨纠葛划上了休止符,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观众的期待水平。
熟悉的人们
流通——宣传造势、影院上映在创作完成后,主创团队开始影片宣传,告知受众为他们量身定做的情怀大剧即将上映,期待他们的反应。而全球各大院线的相继上映,烂番茄和豆瓣的高评分都是观众打出的。在作品流通这个解读,受众的参与观影至关重要。没有观众观看的电影无异于缘木求鱼,不得其所。没有观众接受的作品,仅凭作者一个人的主观意识创作的作品终究是纸上谈兵,花拳绣腿。即便之前的剧版再经典,经不住观众的考验,也不能称之为经典。观众带着自己心中的歌,带着自己的审美期待去观剧、观影,而宣传、上映的过程,这本身就是观众接受的一个过程。正因为之前观众通过剧版积累的审美期待水平,成为主创团队创造出不一样的期待水平的起点,这样,两者之间便产生了审美距离。通过新片上映这种流通形式才使得原作更能彰显其独特魅力,达到了社会功能,让大众了解了当时的英伦贵族生活
00:05
接受——欣赏分析
熟悉的下楼场景
影片开始时,随着熟悉的音乐响起,熟悉的场景开始呈现,剧情也带着一如既往的节奏铺展开来。观众带着期待去追求答案。期待老太太的金句,期待庄园的未来,期待别样的唐顿。
剧版老太太妙语之一
影版老太太妙语之一
虽然,接受的前提是要有作品,但是,接受美学中的接受并不是被动而为,相反,观众有着自己的审美和判断标准。正是这种审美中介的作用,才使呈现出作品的社会功能与价值意义。有人品出影片中的女性话语和女性视角、有人看到了超越身份地位的主仆情、有人看到历史的变迁、有人关注了只爱江山不爱美人的温莎伯爵(《国王的演讲》中也曾有过描述的一位王储)、有人看到了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有人提出了原型分析、有人看到了衣着背后的象征意义、有人看到锃光瓦亮的餐具背后的文化符号……
剧版中超越身份地位的温情
总之,《唐顿庄园》电影版关注观众的审美,在意观众的接受期待,与此同时,观众也有自己心里的一杆秤,也有属于自己的一首歌。不求完美接受,但求称心欣赏;不要被动一致,只求别样精彩。
举报/反馈

嘟嘟乐读

366获赞 42粉丝
成长相伴,阅读沟通。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