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农业大国,“耦犁”的发明,无疑是耕作方法的巨大进步,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高中历史与大学历史等众多教材,在介绍汉代牛耕时说:“西汉赵过推广的耦犁,要用两头牛牵引,三个人驾驭。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接着以陕西米脂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为例说:“耦犁二牛三人的耕作方法发展到西汉后期即逐渐被二牛一人的方法取代。图中两头牛牵引一犁在耕地,掌犁人可以一手扶犁,一手扬鞭驱牛,还可以通过牵引牛鼻穿环来控制耕牛。”作者认为,这一介绍语焉不详,特别是赵过推广的耦犁,“要用两头牛牵引,三个人驾驭”更难理解。
陕北出土牛耕图 “耦犁”一词,有多种解释。耦与偶互通,即双数之意。战国以前即有“耦耕”记载,《诗经》有“千耦其耘”,《礼记·月令》:“(季冬之月)命农计耦耕事,修耒耜,具田器。”“耦耕”与“耦犁”并不相同,多数学者认为“耦耕”是以人力耕地,“耦犁”是以牛耕地。“耦犁”有两种不同解释,第一种观点认为“耦犁”是二犁并耕。范文澜就持这种观点,他认为耦犁是“用二牛挽二犁,二人各执一犁”;傅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也说耦犁是“二犁并耕,每犁各由一人执之”;张九洲《中国经济史概论》则认为:“耦犁,即用二牛挽二犁,一人各扶一犁,一人牵引二牛,共三人二牛”。
第二种观点认为“耦犁”就是两牛拉一犁,“耦”指的是两牛并作。目前发现的考古材料证明,耦犁为二牛拉一犁,汉代的犁铧较重,陕西出土的犁铧重7.5公斤以上,有的重达10余公斤,如此重的犁铧至少需要两条牛拽拉,汉画像石中的多幅牛耕图都是二牛合犋一犁。耦犁应该是二牛一犁,不是一牛两犁或两牛各拉一犁。“耦犁”即为“二牛抬杠”,已经没有什么争议。
“二牛三人”比“耦犁”更难理解。总结各种说法,大约有四种以上的解释。一说是两人扶犁,一人牵牛;一说是一人扶犁,二人牵牛;一说是一人扶犁,一人牵牛,一人赶牛;一说是一人牵牛,一人压辕,一人赶牛。以上说法各有所据,但均缺少图像证明。那么“二牛三人”究竟是如何耕田犁地,或许只有在牛耕图像中综合分析、全面考量,才能找到《汉书·食货志》中所云“二牛三人”的真解。
在目前发现的牛耕图中,出现的农夫有牵牛的人,赶牛的人,扶犁的人,播种的人,摩田的人,锄草的人。这六类人物都与耕耘有直接关系,那么哪三人是赵过所说的“二牛三人”呢?这就需要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考证。
在“二牛三人”的配合中,扶犁是牛耕技术的重要一环,此人必不可少,除了扶犁之外,既要负责调节犁地之深浅,同时尚要手持牛鞭前进。在“二牛三人”中,扶犁者是牛耕中最为重要之角色。
牵牛者在牛耕图中亦有出现。汉代人们已经掌握了牛环技术用以牵牛,《吕氏春秋·重己》载,“使五尺竖子引其棬(牛环) ,而牛恣所以之,顺也。”《淮南子·主术训》也载“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牛环技术实际上在两汉时期已普遍采用。在牛耕的发展过程中,将拴牛的绳由扶犁者掌握,牛鼻上栓有,扶犁者通过掌握绳,进而掌握耕牛的行走路线。如此,便可以节约一位劳动力,因此在“二牛三人”中,专职的牵牛者可以省略。
金乡县香城堌堆石椁墓牛耕图 犁耕后要有人随之播种,因此睢宁双沟、泗洪重岗、金乡香城堌堆、绥德四十里铺、内蒙古和林格尔壁画墓后室南壁牛耕图中都有一人在后面洒播种子。山东滕州黄家岭牛耕图中也有播种者,只是刻在了牛耕的前面。在“二牛三人”中播种者是必不可少的。
徐州睢宁双沟出土牛耕图 牛耕图中,往往还有一位在播种者后面的覆土摩田者。由于汉代采用的是耕、播、耰连续为一体的耕种法,播种后要尽快翻土埋好施肥保墒。因此在耕作中需要有翻土摩田者。《孟子·告子篇》中说:“播种而耰之”,就是说将播种后的耕地耙平以保墒。播种后的覆土耰,“耰”是打碎土块、覆盖种子平整土地的农具,称为摩田之器。如王祯《农书》云:“耰,槌器。”耰似木槌,汉代的“櫌”与王祯《农书》中所绘的“櫌”样式相同。
泗洪重岗牛耕图的下段,刻有播种者和两位拿着木“朳”状的农夫在碎土、盖土,表现的是耕、播后以耰和土的情节。“朳”是与“耰”相近的摩田器,《农书》卷十四说:“朳,无齿耙也。”朳为平板状,为摩击松软的土壤而使其平整紧密。内蒙古和林格尔壁画墓后室南壁的一组牛耕图中,最上面一组画面上有“二牛三人”,二牛抬杠并耕,一人扶犁、一人播种,一人覆土耙地。
和林格尔壁画墓后室南牛耕图 由于摩田在耕作中的重要性,在“二牛三人”中,持耰摩田或以耢摩田者,或许是其中之一。甘肃嘉峪关一号墓出土的牛耕图,时代为曹魏甘露二年(公元257年),虽然比东汉稍晚一些,但表现耕播的情景与东汉画像石中的情景是一样的。画面中,二牛抬杠在前,一农夫扶犁耕作,随后是一位妇女播种,最后是二牛拉耢摩田。汉代“二牛三人”的耕作程序:犁耕、播种、摩田在画面中得以连贯的展现。
甘肃嘉峪关一号墓曹魏时期牛耕图 汉代牛耕图中,除了有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外,还有一人扶犁一牛犁田的画面。过去的解释是由于耕作技术的进步,到了东汉时期出现了一牛犁耕的方式。从目前发现的图像来看,西汉后期就出现了一牛耕作的方式,如陕西旬邑县百子村壁画墓牛耕图、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中出土的一牛之犁的模型,时代都是西汉晚期。关于一牛挽犁的技术目前还在讨论中,但可以肯定汉代的一牛挽犁并不是由于牛耕技术的进步,节省了一头牛,而是在浅耕的时候,一牛即可以完成耕作。当深耕的时候必须要采用二牛合犁才能完成耕作的要求。
《诗经》中有“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的诗句,描写的就是家庭耕作时的情景。耕作时家庭中的男子要全部在田间,妇女则负责做饭、送饭。“五口之家、三男两女”,是汉代家庭组合的常态,睢宁牛耕图、滕州黄家岭牛耕图都描绘了家庭耕种的场景。所以,“二牛三人”应当是田间耕作时的劳动组合形态,一人扶犁、一人播种、一人覆土摩地,这也是最节约劳动成本的生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