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变脸”是古代人类面对凶猛的野兽,为了生存把自己脸部用不同的方式勾画出不同形态,以吓唬入侵的野兽。“变脸”绝技源自传统戏《归正楼》,表现义盗贝戎劫富济贫,遭到官兵追捕,以变脸巧妙脱身。早在上世纪初叶,传统大幕戏《归正楼》之“三变化身”(或叫“九变化身”。起初,演员表演时脸罩用纸壳面具,后来改用草纸绘制脸谱,依次粘贴脸上,临场以烟火或折扇掩护,层层揭去。人们常说的“三变化身”即脸谱一般为3张,“九脸化身”即脸谱为9张。)就运用“抓脸”;《钟馗》之《钟馗碰柱》用了“抹脸”,《活捉子都》则用了“吹脸”;以及《东窗修本》、《红梅阁》、《大登殿》、《目连传》等戏 亦有大量例证,不胜枚举。只是当时的“变脸”多为招揽观众,增强鬼神戏的神秘氛围而创造出来的噱头式的表演手段,因而显得颇为粗糙和简陋。
后来,时有川剧“圣人”之誉的文武小生康芷林老先生擅演此剧,对以上技法另以总结、变化,为川剧“变脸”的发展奠定下基础。相传他研究脸谱的制作工艺和材料,曾用黏性黄土塑出自己的头型,每次躬踐排场,自己则先在家里用一种带有韧性的夹皮纸剪成三张大小各异的脸型,先后加以彩绘,随即把湿润未干的脸谱夹入线装书里,带到后场帖脸演出。其变化神速干净,不用烟火,不用道具,倾倒全场,被誉为一绝。每次挂牌,票价都很高,当时相当于15公斤大米、7斤半猪肉的价钱。即使这样,为了欣赏到精彩的表演,观众也趋之若鹜。
川剧演员孙德才于20世纪50年代初,在传统“变脸”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了“扯脸”,也就是今天观众所看到的“变脸”的原型,使之更具实用性和传奇色彩。四川省川剧院著名演员刘忠义真正让“扯脸”技术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川剧“变脸”从创立之初就是融入一部整体作品之中,是依附于剧情和人物的个性发展的,很少脱离于剧情之外而进行单独表演。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时任四川省川剧院演出二团团长的王道正应邀在四川省人民政府于锦江宾馆举行的外事活动文艺晚会上,为晚会专门表演了“变脸”绝技,获得观众广泛好评。随后,被中央电视台《综艺大观》栏目邀请,以电视直播方式,再次表演此技,为川剧“变脸”特技的推广起到了特殊的作用,由此开创了“变脸”成为独立表演节目之先河。应当说,孙德才先生创造性地开发出了“扯脸”特技,四川川剧剧院的刘、王二位名宿发展、完善、宣扬了川剧“变脸”。
举报/反馈

国民原创

10.9万获赞 4232粉丝
人生没有永远的雨季只要坚持,阳光总会出现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