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是人类一直在努力探索着的未知,就算在炎炎夏日,它也依旧是热闹的。暑热不会消减某些动物的热情,例如蝉。蝉是一种很神奇的动物,它不畏惧炎热,越热越欢;蝉声奇特,有像哭泣声的“呜呜呜”,也有些像人声的“伏了”,预示三伏天的结束,等等。万物皆有灵性,古代人对生物常常会出现一些美好的想象。蝉就经常出现在古代典籍里,各种关于蝉的记载衍生出了“蝉文化”。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漫长历史里积淀产生的一个结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思想。
一、 蝉与民间风俗
1、 蝉的传说与其寓意的出现
距今两亿多年前的侏罗纪时期,蝉便已存在了。在地大物博的中国,也很常见到它们的踪影,自古也出现了很多关于它们的传说。夏朝,也就大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四千多年前,它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王朝。相传它的国号—“夏”,很可能便是源自于“蝉”这一生物。据说夏朝的第一个王—启的母亲所属部落的图腾便是“蝉”的象形字。在后来的甲骨文出土中,也可以看出“夏”字的原型很接近于“蝉”,如蝉的侧面一般:触须宽额、带有网状似“纱”的薄翼。据此关于“夏”国号的相传,还是有一定可信度的。
古代先民对于蝉,也存在许多想象或是寄托。他们观察着蝉的生活,发现幼蝉生活在土里,幼蝉结蛹脱壳,成年后会爬到高枝,鸣声清亮且高远,汁液为食。而当它们从黑暗的地底跑到日光下时,却又只有短暂的一年甚至仅一个月的时间可以度过了,在这短暂的时间里还会抓紧繁衍。带点悲情的虫生,让人们觉得它不食人间烟火,出于污秽却又栖身高处,结蛹脱壳似重生。
所以人们认为蝉是一种美好的生物,甚至觉得蝉通灵,将其作为神物;也还常用它作为高洁的象征,如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写道的:“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又有似曹植者写《蝉赋》类的来以蝉喻自己的一生,寄托理想和抱负。不仅只是个人的喻品节表情怀,人们也经常通过蝉来表达自己对于国家运道的思考,寄托自己的民族精神,像宋末词人王沂孙的《齐天乐·蝉》借秋蝉托物寄思,表自己对国破家亡之绝境的哀思。
2、蝉对人们的生活影响
蝉作为生活常见的昆虫,古人们也发明了些与它相关的活动。例如捕蝉,早在春秋时期便作为一个闲逸的民间游戏,在百姓中普遍了。战国学者庄周所著的《庄子》便有记载一个关于捕蝉的故事—老汉粘蝉:说是有一次孔子带着弟子前往楚国,路上在树林遇到一个驼背老人。这个老人当时正在用竹竿粘蝉。他的动作十分轻松,就像是在地上捡一只蝉一样。孔子便问他是否有什么门道。他回说他的办法是在竹竿头累叠丸子而不坠落,经过五六个月后,他可以累叠两个,再过后三个。当他可以累叠五个丸子而不坠落时,用竹竿粘蝉便可以像在地上拾取般容易。
在一些出土的画像石图上,也有关于捕蝉的内容。在江苏的东汉彭城相缪宇墓中便有一副关于儿童捕蝉的画像,这个游戏由于蝉的反应敏捷,要求专心致志,稳中求快,在缺少娱乐的古人生活中,与捕雀一类的游戏深受人们喜爱。华夏民族认为“民以食为天”,对于一切可能可以食用的都抱有极大的兴趣,蝉又怎么例外。
食蝉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商朝的甲骨文中就有“烤蝉”一说,后期的周朝也有过将蝉作为王室的小菜。 《礼记》和《蝉赋》中也有相关的描写,上至君王,下至百姓,烧着吃、烤着吃…蝉走上了人们的餐桌,丰富了人们的食谱。 不仅是食用性,蝉的药用价值也极高,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便有蚱蝉篇,其中体积蝉蜕可以治疗头晕目眩、皮肤风热、破伤风等等。这些也都被现代医学证明其可行性。
在百姓的陪葬品中,也出现蝉的身影。在出土的商代到汉的墓中,经常会出现死者口含玉蝉。在当时,蝉高洁的象征意义让玉蝉被列为礼器,它的可食用性使死者含玉蝉有种“视死如生”的意义。再加上蝉的脱壳在古人认为含有重生之意,寄托着人们对死者灵魂不灭的祝福。故而在道家较为繁盛的汉朝时期,含玉蝉而殓,颇为流行。
二、 蝉与艺术
1、蝉的纹饰文化
上文便提到启以蝉命夏为国号,人们对蝉的推崇自是不仅如此。在那时的新石器晚期,人们就将蝉的形象作为纹饰用来雕刻。石蝉、骨蝉、木蝉等等,各种材质皆有,像是玉蝉便被发现在新石器晚期就已存在了,在内蒙古就有出土过距今大约六千年的青玉蝉。除此之外,辽西的红山文化遗址、江南的良渚文化遗址等等都有出土过各种玉蝉。出土的玉蝉小巧光滑,头部和尾部有小孔,可见其是用来悬挂或佩戴居多。
商朝时期的玉蝉更是大量出现,同样多为悬挂佩戴的饰品,造型古朴,雕刻粗放。周朝则承袭了商朝的玉蝉风格,在前朝基础上更加细致、精美,有的还会用“臣”字纹蝉眼。直到汉朝,玉蝉可谓发展迅速。汉朝是历史上玉雕艺术极盛的时期,当时的玉蝉从技法、选材、造型都可谓一流。此外,当时蝉纹还出现在了侍从官头上的冠上,称其为貂蝉冠。
商周还有非常多的以蝉纹装饰的青铜器,安阳殷墟出土的酒器、食器等都可见其身影。甚至在兵器和工具上,都有刻画的蝉纹,表达人们对战争的敬畏之心,视蝉为神物的人们也希望借此可以取悦到神灵,以保自己在战争中顺利,也望若死亡,蝉也可助他们复生等。这也反映了当时人们认知的局限性。
在之后一直到明前,蝉纹的雕刻品就少了非常多,这兴许是因为人们已经意识到了蝉非死而复生,崇拜被真相消减了。明初才有蝉纹雕刻品如金蝉玉叶等的重新出现,一直陆陆续续发展到了清代,蝉纹雕刻品已经跌落神坛,从百姓心中的神物变成了世俗人的玩物。未知总会带来一些美好的误会,即便只是非常短暂的辉煌,但它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上依然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2、 蝉的文学
关于蝉的文字记载更是多不胜数,作为高洁美好象征的蝉,出尘泥而又不下尘,自古便被无数文人称道,借物咏怀、托物寄思。最早在《诗经·七月》便有“四月秀,五月鸣蜩”,其中“蜩”便是指蝉。经过秦汉的文学发展,蝉更多被用来寄托自己的理想抱负,暗喻自己的身世。魏曹植的《蝉赋》便是其中非常出色的一篇作品,此篇赞蝉之美,悲蝉遭遇,后以蝉落于人之口,成为腹中之物止。就如他的一生,才华横溢却遭兄长迫害,连性命都难以担保,表达作者对自己命运的哀思与不平。
而后的魏晋到唐代,咏蝉的作品最为兴盛,在此咏蝉分称蝉德与悲蝉鸣。西晋就有陆机的《寒蝉赋》,赞美蝉的品格,表达儒士应像蝉一样“文、清、廉、俭、信”。而在《全唐诗》中,光是含有“蝉”字的诗就有九百多首。像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等都广为传唱。清代诗人施补华便在《岘佣说诗》中评道:“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 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
钟情于蝉的,还有不少画者。最早蝉是出现于魏晋时期郭璞绘制的《尔雅图》中,而后在《南史·何戢传》中便有提到宋孝武赐蝉雀扇,为顾景绣所画。顾景绣为南朝画家,他有一副《蝉雀麻纸图》流传于世。同期的陆探微也有《蝉雀图》,被唐代画家张彦远收录在《历代名画记》中。初唐的阎玄静、五代的黄笙也都是画蝉好手,可见蝉之清高也令不少画者倾倒。
三、 结语
蝉作为大自然中渺小的一物,对于中国古代人们的意义很重。可以作为一种“蝉文化”在传统文化历史中占一席之地,是蝉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或是情怀,满足了人们的情绪发泄。而流传千古的文物、诗词,是蝉给予文明的礼物。《道德经》曾言:“道冲,而用之或不盈”,而蝉的一生就十分“道意”,追求“出世”却又不是为了“出世”。也是如此,蝉文化才能一直流传,出现在无数文人墨客的笔下。
参考文献:
1、《屈原列传》
2、《岘佣说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