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儿童福利院的孩子们与特教老师、社会志愿者一起参与互动游戏。
新华社兰州12月12日电(记者任延昕)12月12日是“困境儿童关注日”。像往常一样,一大早,甘肃省兰州市儿童福利院早教班的30个孩子在老师看护下,开始一天的课程。
就在一年前,这些不满三岁的孤残儿童还只能待在护理房内,院内并没有为他们专设的课程。
2018年初,兰州市儿童福利院引入先进养护和特殊教育理念,新设一个“养教结合”的早教班,针对院内三岁以下孤残儿童实行全纳式早教。目前由六名专职早教老师负责日间看护30名低龄孤残儿童,除个别重残儿童外,对院内三岁以下儿童实现全覆盖。
全纳教育,最初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其内涵在于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无排斥、无歧视的教育。
甘肃省兰州市儿童福利院开展社会活动。
“早教项目成立以前,年龄小的孩子就整天待在房里、躺在床上。”兰州市儿童福利院婴幼儿养育部负责人张秦月说,以前孩子们满三岁会被直接送往特教班。很多孩子适应力不足,对陌生环境产生抗拒,更有严重者无法开展后续课程,只能被送回房内。
据介绍,新增设的早教项目更加关注低龄特殊儿童的情感健全和性格培养,可帮助孩子逐步建立安全感,顺畅过渡到后续项目课程。
24岁的姜雪是一位入职一年的特教老师。每天早上八点半,她要用小推车将自己负责看顾的5个孩子从护理房接到教室,进行一天的课程。这些孩子不满三岁,且存在唇腭裂、脑瘫、唐氏综合征等不同程度的生理残疾。
冬日里的教室宽敞温暖,地面铺着彩色泡沫地砖,置物柜摆满各式玩具。姜雪抱起孩子,熟练地摇动手铃,微笑注视孩子的双眼,轻声逗弄。
她说,这样的互动养护可以帮助孩子们建立安全型依恋关系,增强安全感。
兰州市儿童福利院举办六一儿童节活动。
在一楼之隔的特教班,已于一年前经过专业评估、从早教班“毕业”的孩子们正在接受康复教育。30岁的特教老师李晶给孩子们播放音乐,指导他们摆放积木玩具。
“经过早教项目过渡,孩子们接受能力明显提高了,性格也更好,不会过分抗拒陌生人和课堂教学。”李晶说。
除了早教项目,全纳教育也惠及了院内其他年龄段的孩子,带来不小变化:专业设备引入,重度残疾儿童得到更有效的康复治疗;专业师资加入,增设体育课,提升了孩子们的体能;越来越多社会力量关注,孩子们也有了更多户外活动、接触社会的机会。
今年五月,该福利院已挂牌成立特殊教育学校。随着特教学校“进驻”儿童福利机构,将助推全纳教育、专业教育惠及更多特殊儿童。
兰州市儿童福利院康复部部长常晓娜表示,目前全国多个福利院已尝试“康教并重”的全纳教育,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健康状况的儿童提供因材施教的养护与教育,越来越多孤残儿童正因此受益。(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举报/反馈

新华社新媒体

3887万获赞 349.2万粉丝
新华社是国家通讯社实时发布国内外重大新闻
新华社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