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炮事实上是火炮的一种,是一种轻便的榴弹炮,但是其武器使用定位主要用于山地作战,乃至一些常规重武器难以运载和通行的地方进行使用。山炮通常口径不大,轻便可以分解成几个部分由骡马或士兵进行携带。最早出现“山炮”这个定义的,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旬的美国。
尤其是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南北军都普遍称呼在多山地区便携的火炮为“Mountain Gun”,音译过来就是山炮。这种山地榴弹炮发展和演变的时间长达100多年,在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山炮的地位逐步被迫击炮所取代。
我国在民国期间也盛行“山炮”的说法,当时东北乃至华北地区山匪盛行,不少土匪搞到一些土炮或者从部队里退役下来的二手火炮,久而久之这些火炮也就被人们称为山炮。
从步兵炮相比,山炮拥有一些差异,其口径是野战炮的标准,但火力输出却更弱,较低的炮口出膛速度和类似于榴弹炮的弹道,山炮能够轻易实现对复杂地形敌军的火力打击。山炮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便于运输,重量轻,甚至可以将山炮拆成许多模组来运输,并在需要的时候快速组装。
迫击炮从臼炮演变而来,最早是在1904年日俄战争时期才诞生迫击炮的原型,所以在迫击炮没有发明之前的半个世纪,部队只能通过山炮在山地地形展开火力支援。
第一款成熟的便于运输的山炮是美国陆军的M1841式山地榴弹炮,是典型的18世纪火炮,采用青铜炮管、炮口装填,黑火药推进,发射的是实心钢球炮弹。
而近现代后装式山炮发明于1890年,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款后膛装填且具有制退复进机的快速拆解安装山炮,由希腊武器设计师所打造。但是希腊陆军对当时这款武器并没有变现出多大的兴趣,最后这款设计被推销给法国的施耐德公司,施耐德公司不负所托,将这款山炮成功实体化,成为著名的“施耐德-当利斯”式75毫米山炮。
有趣的是后来希腊陆军对之前作出的决定表示后悔,并于1907年重新采用这款武器,希腊在巴尔干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战都使用了这款山炮,经过实战测试,“施耐德-当利斯”式75毫米山炮性能优异。
到了20世纪初期,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国家能够制造出后膛式山炮,所以希腊的山炮也就变得不那么抢手了。除了山炮所服务的山地部队,空降部队同样需要一款轻盈且便于携带的火力支援武器,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中期,不少国家的空降兵就曾使用过山炮。直到二战后期,大口径迫击炮(日本的97式迫击炮口径达150毫米)和重型榴弹炮的出现和部署,使得山炮的存在已经变得可有可无,不少山炮都在届龄之后陆续退役。最后一款山炮是罗马尼亚在1980年代研发的,主要是为了适应在该国山脉地带的战斗所设计,但是到了本世纪初,这款武器也已经缴库封存,不再启用。
图片:中国仿制的日本九四式75毫米山炮,仿九四式山炮是解放军华东军械总厂于1950-1952年间生产的,曾经用于抗美援朝战场。过去解放军曾大量装备日式山炮,例如电影《集结号》里,谷子地轰击敌人坦克时,所使用的那门大炮,就是日制四一式75毫米山炮。
尽管山炮在解放军炮兵序列里早就被淘汰了。但一直以来,中国兵器工业在仿制国外武器装备时,有个特点,他们即仿制外国最新型武器,也仿制外国已淘汰的落后武器,然后通过改进,还能将仿制的落后武器发扬光大,变成一种适用的先进武器。例如中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曾经仿制过意大利的M56式105毫米驮载榴弹炮,成为外贸105mm轻型榴弹炮。这种火炮实际上就是一门山炮,是意大利奥托.梅拉腊公司在上世纪50年代研制的轻型火炮,1957年装备部队,可分解为11个大件,由轻型吉普车牵引或人背马驮,先后装备了巴基斯坦、印度等20多个国家。由于性能不佳,炮管过短,虽使用制式105毫米弹药,但初速只有318米/秒,还未超过音速,最大射程仅为10公里,西方国家早已退役。
中国在九十年代仿制该炮以后,另辟蹊径,将其安装在中型越野吉普车上,成为自行化的车载榴弹炮,命名为“15P型高机动105毫米火力突击车”,加装12.7毫米机枪,全重15吨,可载员2 8人,可发射8种北约制式炮弹,平射可兼作反坦克炮,极大的提高了火炮的机动性,成为国际军火市场上的抢手货。
举报/反馈

烽火观点

4667万获赞 107.7万粉丝
奉献原创分析和有趣文章
优质军事领域创作者,军事作家,自由撰稿人,解析国内外热门军事事件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