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光美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颖思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邱伟荣
2019海交会将于12月18日至19日在广州举行。而在20世纪90年代,留学美国的颜光美曾做出一个“创举”——发起“12博士集体回国”行动,12名在世界各地留学的医学人才“集体”回国,到当时的中山医科大学工作。回国后,他又与另外四名留学归国人员倡议发起广州“留交会”(现为“海交会”)。在回国后,他一直是留学归国人员与广州的“红娘”,让更多人才落户广州。
“我最深的体会是,广州是最先认识到‘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地方。”作为20世纪90年代的留学归国人员,颜光美目前仍致力于医学研究,主攻“脑保护药”、降血脂新药及“溶瘤病毒”M1研究。他认为,广州率先创办“留交会”是很有远见的决定,留学归国人员通过这个平台找到机遇,为国家科技创新发展作出贡献。
开篇语 广州是一座包容之城,生活在广州,他乡变故乡;广州是一座梦想之城,创业到广州,人人可出彩。蓬勃的活力、良好的环境、优惠的政策,让这座城市变得更加宜居宜业宜商宜游。在这座城市打拼的奋斗者中,有很多个“第一人”,他们是改革的探路者,开放的见证者,也是政策的受益者。本报今起开设“我的城我的家·广州No.1”栏目,记录他们和这座城市的故事。
毅然归国:“我尽量找一批人回来”
1989年,湖南人颜光美获得中山医科大学博士学位,1991年在福格地国际奖学金资助下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进行博士后工作,其后又在当时世界排名第7的药厂美国礼来公司工作。当时,他的妻子和小孩都适应了美国生活,两夫妻收入还不错。
但颜光美一直没有申请到美国绿卡。“去留学时我已经决定,一定要回国的。”颜光美说,他还特意带上整套中国小学教材,让小孩不要忘记中文。
尽管一直有回国的心,但真正促使颜光美回国的,是当时国内大学科研人员不足的现状。颜光美说,20世纪90年代初,部分国内高校的教学科研人员待遇一般,造成人才流失。1995年他回国,当时中山医科大学的校领导希望他回国。没有太多犹豫,他就决定回国。当时妻子支持他的决定,在美国读初中的儿子一开始抗拒,颜光美做了很多工作,儿子同意了。
“我跟黄洁夫校长说,我尽量找一批人回来。”颜光美说,他回国是因为了解到中山医科大学缺师资、学术带头人,只有他一个人回来,对学科建设而言是不足够的,因此他希望“拉一批人”回国。他的倡议很快得到响应,顾军、曾益新、王一鸣、高新……在欧美留学的学者们纷纷联系颜光美,最终促成了“12博士集体回国”。
一个12人的博士团队,集体回到同一所学校工作,这在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甚至有评价称“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创举’”。集体回国的学者们,把国外先进的理念与技术带回国,推动了国内的科研发展。如曾益新回国后成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内恶性肿瘤领域的翘楚,现任国家卫健委副主任。其他人也在各自研究领域发光发热,成为领军人物。
办“留交会”:为留学人才与广州牵线搭桥
颜光美回忆,回国后他一直与留学归国人员联系,最先与他商量“留交会”设想的是留学英国归来、时任广州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局局长的刘悦伦,后来卢智俊、彭说龙、顾军也参与到倡议行列。颜光美起草了5页纸的建议,在建议中提出要举办“智力广交会”。建议得到当时市领导的支持,马上拍板由市政府主办、开发区承办,并给予经费支持。1998年12月,首届中国(广州)留学人员科技交流会在广州召开,300多名留学人员参加了会议。
“首届‘留交会’很顺利就办起来了。我最深的体会是,广州是最先认识到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地方。”颜光美说,广州在20多年前就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并举办吸引留学人才的大会,比国内任何城市都要早,“现在回想,不是我们倡议者有多远的眼光,是当时广州市委市政府领导的眼光高远。”
颜光美在举办“留交会”的建议中提出了要“立足广州、服务全国”,而广州也做到了,很多留学人才通过“留交会”的平台,在广州和其他城市找到了机遇。颜光美认为,正因为广州市有这个胸怀,“留交会”才很快得到了教育部、科技部等国家部委的支持,成为中国规模最大、层次最高、影响力最强的海外人才创新创业交流平台。
“留交会”后来升级为“海交会”(中国海外人才交流大会暨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参会人群更广泛,这个海外人才交流平台即将迎来第21届。“留交会”办起来后,颜光美还担当留学归国人员与广州的“红娘”。归国前已担任美国上市公司副总裁的钱长庚正是颜光美“拉”到广州的。他在2012年落户广州开发区,研究抗癌药,如今他已经是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引进创新创业团队项目带头人。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张必良也是颜光美在“留交会”引进的。张必良在广州创办的公司“基因沉默技术与治疗”科研团队以第一名入选“广东省引进创新科研团队”,2017年公司又获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引进创新创业团队。
为何一直致力于让留学人员扎根广州?颜光美认为,要把留学人才留住,必须形成人才集聚的生态环境,人才之间相互支撑、共同发展。广州有着开放基因,通过“留交会”的沉淀,逐步形成一个人才聚集的生态环境。
建言广州:新一代留学人员更国际化 引才留才需灵活机制
“未来广州对留学人才的吸引力,我很乐观。”颜光美认为,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将有更多留学人才从世界各地投奔到大湾区,寻找自己的发展机会、创业平台。
他对记者说,现在广州的人才环境更好,更能留住人才。一方面广州作为经济发达地区,生活质量不逊于国外;工作环境与国外无异。“国内的实验室同样可以做出与国外实验室水平一致的研究成果。”
另一方面,现在归国的竞争“更激烈”了。“20多年前,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或者进行博士后工作,归国就能找到一个很好的科研职位,现在要有很好的科研记录才能找到。”颜光美说。
新一代的留学人员也有新特点。“新一代留学人员更加国际化,要带领中国融入世界发展潮流,他们比我们更有优势。”颜光美认为,新一代留学人员在国外待的时间更长,与国外的联系更紧密,资源更多。新一代留学人员的流动性也更强,愿意去中国任何一个地方。所以,广州需要提高对年轻留学归国人员的支持力度,保持广州吸引留学归国人员桥头堡地位。
颜光美建议,广州可以制定更开放、更灵活的人才政策,“有些‘千里马’,是不能用常规的筛选标准去衡量的。在设定量化指标的同时,要有发现、吸引优秀人才的灵活机制。”颜光美举例说,他担任中山大学副校长时,推荐过两位三十多岁的归国人才,按照当时政策,他们只能做副教授,但经颜光美极力推荐,最终给了正教授待遇,留住了人才。这两位人才现在都成了中国科学院院士。
最后,颜光美建议广州还需要关注两类人才的发展,一类是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年轻人才,另一类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人才。“美国波士顿地区,除了科技创新厉害之外,文化底蕴也很深厚。在那里可看到厉害的文化博物馆,其中最珍贵的是里面的学者。”
从“留交会”到“海交会”
1998年12月28日,“海交会”的前身——首届中国(广州)留学人员科技交流会在广州召开,303位留学人员参加了会议,“留交会”从此诞生。
2016年,“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创新升级为“中国海外人才交流大会暨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海交会”),3300多名海外人才参加,有意向回国创业发展者占70%,带来科技发展项目1000多项。
2018年,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0名海外人才参会,有意来华创业者近八成,带来科技发展项目逾2000个。
政策链接:
根据《广州市鼓励留学人员来穗工作规定》等相关规定,留学人员来穗工作可以享受众多优惠,包括:直接申报评审相应等级职称,其中高层次留学人员可按规定直接聘任相应职称的职务,不受任职年限、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等限制;每人10万元安家补助费;租用广州市人才公寓;子女入园、入托由当地教育部门和有关部门协助安排,子女参加高招的享受政策性照顾借读生待遇;购买1辆免税国产小轿车;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优先给予市科技风险投资资金等支持。
举报/反馈

广州日报

1854万获赞 85.3万粉丝
最好看最好玩的新闻在这里与你分享!
《广州日报》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