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桩也是坏的,换一个吧。”
“这附近的几个都没法用,再找别的地吧。”
这样尴尬又无奈的场景相信在每一位电动车主身上都曾发生过,充电焦虑几乎是所有电动车主都遇到过的问题。
其实市面上的大多数车的NEDC续航里程已经超过了300km,最高的甚至超过了600km。这种级别的续航其实应对代步是足够的,但充电难的问题却让人头疼。
究其原因,无非是电桩少、电桩故障率高、油车占位等缘故。
这时,随着共享经济大潮,一些充电桩APP推出了共享私人电桩。
共享私桩即私桩桩主通过APP将自己的私人充电桩发布在充电桩APP上,使用者可以通过预约的方式使用私桩。
这样的做法听起来可以解决电桩少的问题,使社会资源再度分配,更加合理的利用了资源。
对于使用者车主而言:
共享私桩的价格往往更加便宜。插混车只能使用慢充,公共充电桩多为快充。对于充电桩主而言:
私桩使用价格略高于家用电费。互帮互助,结交车友。
我们也很好奇共享私桩是不是真的这么美好,或者还是和共享充电宝一样,乏善可陈。接下来,我们就分别尝试了车主和桩主的体验。
通过APP查询共享私桩我们选择了市面上一家支持私桩共享的APP,不难发现,首页就发布了不少共享私桩,我们选择了一个小区的私桩,预约后前往。
到底目的地寻找充电桩这类明确规划好车位的小区,预约后只要正常使用就好。
而老旧小区或者没有明确规划车位的小区,则会比较麻烦,我们最后也未能找到这个电桩位置。
通过这两次经历,我们总结得出共享私桩目前存在的几大问题,导致其太过鸡肋。
私桩多在小区内,难以寻找。家用电桩多为7kW或6.6kW的慢充,需要长时间等待。 车位少,借桩充电时间长影响桩主停车。小区停车费不低,整体费用或高于使用公共充电桩。说完充电使用者体验,咱们再看看桩主体验。
在过去的两周中,我将自己的充电桩在该APP上发布共享,有不少人打电话咨询我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在我上班开会的时候疯狂给我打电话。
不仅如此,还有不少其它困扰,我也一并列举了出来。
APP会把手机号公开,生活随时会被打扰。 使用者良莠不齐,部分人不爱护电桩。 使用者超时不离开,影响桩主停车。
不仅充电使用者的体验一般,对于桩主来说,本来分享便民的好事,现在更像是负担。
车主:
实在没有充电桩了,先充电能走再说。
插混车只能慢充,迫不得已。
我就在附近工作,电桩刚好闲置,小区也没有高昂的停车费。
桩主:
乐于分享,为了爱。
可以说,私桩共享确实让APP中可用的充电桩增加了不少,但私桩共享这种模式弊病实在不少。
私人充电桩这种形式的确很方便,但对于北京这样停车资源极度匮乏的城市来说,人人有私桩是不可能的。
大批量建设公共充电桩是解决这类城市充电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每个小区建设一些公共充电桩,车主需要充电通过APP或刷卡缴费,充电结束后离开充电车位,这种形式也是共享充电桩,但比起私人桩主去发布电桩要方便了不少。
而在一些三四线城市,自家有院子或固定车位的情况下,人人有私桩的确会是一个既方便又经济的形式,这也是各家车企都看好三四线市场,并大力在这些市场推广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