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我国西北地区曾有一个与北宋、辽国形成三足鼎立的政权——西夏,但是西夏有一个“孪生兄弟”东夏,您知道吗?其实他俩并非孪生兄弟,只不过国号中都带有“夏”字罢了。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这个地处东北的神秘王朝——东夏。
东夏,简称“夏”,是13世纪蒲鲜万奴在东北地区建立的一个国家,诞生于公元1217年,于公元1233年被窝阔台的皇子贵由所灭,国祚一十九年(《元史》记载)。东夏在1233年时被灭主要力量,之后作为藩国存在,直至1287年后,书中似不再有“东真”、“东夏”之名,想东夏藩国当撤于前。东夏建国虽不及西夏那么长久(西夏国祚189年)但仍威震辽东一时,在东北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东夏势力最大时,国土最盛时达到南起西逾大龄中经定平东止都连浦的朝鲜古长城东段,北至今黑龙江巴彦、依兰以北至黑龙江下游地区,西起今吉林中部偏西至黑龙江南部当中一带(后期包括金上京城在内,东至日本海。
当时亚洲部分政权分布东夏位于东北亚 其实东夏在13世纪初就已存在,但是不称为“东夏”而是“大真”,建立者依旧是蒲鲜万奴。蒲鲜万奴曾是金王朝将领,他于贞祐三年(公元1215年)自立为天王,国号为大真,年号天台,金朝在东北的地盘全被其占据,这也标志着金朝进入末期。后来金朝1216年降于蒙古,1217年大真国再度自立,更改国号为东夏。虽然建国仅十九年,东夏存在一次迁都过程,前期(大真国时期)政治中心在咸平(今辽宁省开原市北),复国后移至南京(今吉林省图们市城子山)。
东夏的建立者——蒲鲜万奴(?——1233),祖籍辽人,在我国东北的历史上他堪称是有数的杰出人物,然而《金史》《元史》均未为之立传,仅有散见于《纪》、《传》中某些零星事迹,这是为什么呢?有以下两种说法,一是与史家对他怀有“逆贼”、“叛臣”的成见有关,二是修史,材料已然残缺不备,故直到几百年后的《新元史》《元书》等才为之补写专传。
自古以来,我国史学界对他的评价也不一:一是否定的,认为他是个人野心家,在搞叛乱,使金朝分裂内讧,削弱了抵抗蒙古的力量,应该批判;二是肯定的,称赞他是“辽东怪杰”,甚至誉其可“媲美阿骨打”。这可能与史家对他怀有“逆贼”、“叛臣”的成见有关,另是修史,材料已然残缺不备,故直到几百年后的《新元史》《元书》等才为之补写专传。
由于史料的缺乏,以至于其家世在文献上渺然无存,即便对这位建国者的姓名也歧说不一,也有记作完颜万奴、夫合讷、富鲜万奴、布希万奴、秃珠大石、万家奴、也奴、萧万奴、万肃奴等。“夫合”、“富鲜”、“布希”为“蒲鲜”的别称,“讷”为“万奴”的急读。“完颜”可能是金之赐姓。
在建立大真之后不久,1216年10月,蒙古将领木华黎陷锦州,万奴归降蒙古。蒙古军退后,万奴又叛蒙古自立,向东迁徙至曷懒路(今吉林与朝鲜交界处),称“东夏国王”。1218年,追随蒙古、高丽军围剿喊舍为首的契丹起义军。此后,割据辽东东部,都南京(今吉林省图们市长安镇磨盘村城子山)。1233年为蒙古所攻杀。
东夏国在19年(按照1233年灭国为止)的时间中在东北地区留下众多遗址,例如位于延吉市与图们市交界处的城山子山城,城内地势开阔,中央有宫殿基址,呈阶梯状,共9阶,每阶宽10米,长17米,其上础石排列有序。殿址周围散布有大量的建筑瓦件。城内出土有玉带饰,玉鸳鸯佩饰、玛瑙佩饰、东夏国官印、铜镜、占卜器、磕码、母子小铜造像以及数百枚唐、宋、金铜钱。东夏国王蒲鲜万奴曾一度居于此处。山城是研究东夏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最为重要的文化遗存,具有较高的独特的历史和科学价值。
吉林延吉·城山子山城 位于八道沟的双峰山和延吉市北的平峰山山脊上的延边古长城也是东夏国的遗存。它西起和龙市土山乡东山村二道沟的山坡上,蜿蜒经过于河龙市的西城、龙门乡、龙井市的细鳞河、桃园、铜佛、延吉市的八道、烟集、长安乡等的崇山峻岭中,消失在东距延吉市15公里的磨盘山附近。长城多为土筑,也有石筑,全长约150公里,已发现烽火台17座。
东夏国,这神秘的国度,坐等热爱历史的朋友们去探索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