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河源客人给我来电话。
“喂!你好。我是***的***(念作:某某某的某某某)。”普通话开头。
“哦,你好。久仰久仰。”我也是普通话。
“听说你也是客家人?”还是普通话。
“是的。”哥们好歹也是职场老手了,一下子就听出来,这是在套近乎呢。
“【亻厓】(念作ai,客家话。第一人称‘我’的意思)爷系客家人。佬乡哦。&¥…………¥*&%&((&&&&%…………”他开始讲起客家话来了。
“呃。呃……嗯嗯呃呃…………唔好意思,唔曾听懂哦!”道歉。他一下子杀出客家话来了。刚开始我还能听懂,慢慢地就听不懂了,那情形可以用“鸡同鸭讲”来比喻。当时我要是能看到自己的脸,估计可以用当下的网络流行成语“一脸懵逼”来贴切形容。
枉我也算是盲目自大,号称“通晓三国语言(中文、日文、英语)+N种方言(普通话、白话<粤语>、客家话以及半桶水的潮汕话<与闽南语同类>”,自诩语言天赋不错,竟然一下子也没有听懂。
毫无疑问,河源客人的客家话是正宗客家话。我的客家话虽然有些偏门,但是也算是比较正宗的客家话。然而,我们之间同语种的交流竟然产生了语言障碍。
不过,话说回来,同样是客家话,各地之间的客家话差距很大,这是个不争的事实。比如江西赣南客家人地区——大余县,说的客家话,梅州客家人基本上听不懂。同样的还有河源客家话、韶关客家话等,更不用说相距更远的客家地区,如粤西客家、广西客家,甚至是四川客家话了(开国元帅朱德,四川仪陇人。在其著名文章《回忆我的母亲》中自称祖籍韶关的客家人)。
更有甚者,同是在梅州市内,兴宁市的客家话、五华县的客家话、丰顺县的客家话,发音和语调几乎都不同。如果是一个兴宁阿哥和一个丰顺大爷,互相之间从没有交流过,从没有听过对方的话,基本上,可以说是无法交流。对!你没有看错,是用客家话交流不了。
还存在有更极端的例子,就算是丰顺县内,不同镇区的客家话也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他们之间交流也会存在许多困难。一般上,三汤片(指丰顺县城及附近的三个镇:汤坑镇、汤西镇及汤南镇)的丰顺妹,和潘田镇的潘田仔初初见面,他们之间肯定会因点菜而发生误会:一斤菜和半两盐,“斤”和“盐”的念法各不着边,完全不同。真真正正是应了那句话,即“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风,数公里不同言”——最后一句为鄙人所补上,丰顺县政府(汤坑镇)到潘田镇政府驾车距离30公里。
这种情况的产生,估计有很多历史原因(别途行文分析)。一般可以想象,客家语言形成过程,必然受迁徙原地原语言、迁徙地语言影响,同时深受各种历史传承、文化传播、风俗传递的影响。
其中有一点重要原因,是客家人大多居住在交通不便的山区。闭塞、缺乏交流才是造成各地语言不同的根本原因。
个人认为,听来自梅县的客家阿妹说话,简直是像在听音乐一般,听来如听天籁,沁人心脾,心旷神怡。
如果说梅县客家话是最正宗、最好听的客家话,我表示完全没有异议!你呢?
你是哪里的客家人?
举报/反馈

社会人客观天下

1万获赞 252粉丝
有思想有见解:客家阿哥的出品,必属精品。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