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30日消息(记者王晶)摆放整齐的大葱、包装成袋的杂粮……当这些颇具生活气息的土特产,被展示在满是艺术气息的中央美术学院礼堂门口时,不免让人觉得有些“违和”,引得不少人驻足观看。除此之外,产品展示展卖区,一些精湛的手工艺品也吸引不少来客。
这些产品来自北京几十余家助残增收基地,均出自于残疾人之手。他们通过一技所长,觅得致富路,同样也找到自我价值。作为助残增收基地之一的北京喇叭沟门喜鹊登科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桂英便是其中一名见证者。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在热情地向来客介绍合作社产的金莲花茶。
“我们会根据残疾人的具体情况和特长安排不同的工作岗位,比如有的残疾人懂果树技术就安排管理果树,有的懂种植中草药就安排与花花草草打交道。”王桂英向记者解释说,总之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技术特长,激发他们靠劳动增收致富的积极性。
北京喇叭沟门喜鹊登科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桂英正在展示自家产品(央广网记者 王晶 摄)
实际上,王桂英所在的种植专业合作社仅是北京通过产业助残增收的缩影,2020年“全面小康”的脚步渐行渐近,北京助残增收成效摸得着,也看得见。今年,北京市建设和运行类似这样的助残增收基地达37个。
展区外热闹不减,循着声音向里走,礼堂里正在进行一场欢欢喜喜的表彰大会,北京市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中心主任顾锦荣在致辞中提到这样一组数据:2019年,北京市扶持1060名低收入残疾人,被扶持残疾人人均月收入达到2100元以上。他谈到,近年来,为加大对助残增收基地的科技服务力度,还与有关农业科研机构合作,让农业专家成为基地“定制医生”,多层次开展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及一对一入户指导。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助残增收基地科技服务项目负责人高述民,便是“定制医生”之一。与记者见面前几分钟,他刚受到表彰被评为助残增收优秀科技专家。“我们在其中起到什么作用呢?比如解决2015年延庆四海菊花病毒问题,教授房山残疾人如何建立温室大棚无毒种苗生产技术等。”下了课堂便走向田间,早已成为高述民的常态,手机里有着上百个身患残疾的农民朋友电话、微信,每周末他几乎都要跑去基地看上一眼,“我们就是要常和他们沟通交流,才能了解到他们真正的需求。”
而这些在助残基地的实践经验,也常出现在他的课堂上。当然,高述民希望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这些农业知识,更多的是如何秉持这份公益心,帮助更多残疾人。
北京怀柔区喇叭沟门喜鹊登科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正在田间劳作(央广网发 合作社供图)
实际上,若要追溯整个助残产业链条,最终受益的还是最需要帮助的他们。走进位于北京怀柔区喇叭沟门喜鹊登科种植专业合作社,如今200亩苹果树在残疾人的精心管理下结了果。彭兴和最为欣慰,他是一位肢体残疾人,在残疾人助残增收基地建立前没有稳定的收入,“自己的身体原因,站着和行走都不能过长时间,他们就让我做时间灵活些的技术指导,毕竟我也擅长这个嘛。”来基地后,彭兴和通过劳动每年获得2万多元的收入。听闻消息,来自周边村的不少残友在残联的帮扶下,也纷纷前往基地学习金莲花陆地和大棚等育苗技术。如此一来,不仅合作社的项目得以发展实施,残疾人也有了一技之长。
顾锦荣表示,科技助残是精准帮扶残疾人的有效手段,眼下北京市正在多角度探索残疾人帮扶新模式,努力为残疾人提供多样化、专业化科技指导和就业服务。
2018年4月下旬,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在北京京郊调研时强调,对低收入农户生产的农副产品,要借助北京巨大的市场空间,通过搭建平台或借助第三方帮助解决市场营销问题。为开拓助残增收基地产品销路,助力农村低收入残疾人增收,北京市残联社会就业中心与仁爱惠民科贸(北京)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对助残增收基地的农产品进行推广销售。
此外,据北京残联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北京市残联社会就业中心与北京林业大学及北京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签订了合同任务书,由他们组织相关专家为基地提供科技服务,培养乡土专家和技术能手,推荐或推广实用新技术或新品种。截至11月份,专家现场技术指导与会诊163人次,培养乡土专家或技术能手46人,推广新技术或新品种67项,组织专家对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开展“一对一入户”指导362人次,提高了农村残疾人的科技致富能力。
举报/反馈

央广网

5051万获赞 446.6万粉丝
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中国声音
央广网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