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以下地理关系示意图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出山西高原与渭河平原的位置关系。在周王室东出洛阳之后,秦人受命留在渭河平原与戎族继续战斗,此时居于黄河东岸的晋国已经逐步完成山西南部的整合并大有跨过黄河,向西挺进之势。时光流逝,转眼平王东迁已经过去一百多年,秦国在付出几代先王战死疆场的代价后终于在关中站稳了脚跟,意气风发的秦人不断地向东扩张,意图掌控整个渭河平原。然而令其意想不到的是,当秦人最终抵达黄河西岸的时候却发现晋人已经先期越过黄河,自东向西占领了河西之地。对于两个均有志于天下的大国来说,这样的格局注定无法长久维持,于是接下来围绕地缘的秦晋争霸便正式上演。
渭河平原又称关中,南北两面被群山包裹,东部仅留下崤函通道与洛阳盆地相通,因而自古被视为“王者之地”。如果把地图放大,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渭河平原从格局上可基本概括为“一横两竖”,亦即东西流向的渭水与南北流向的泾水和洛水。在秦人的眼中,黄河是山西高原与渭河平原的天然分界线,自然也应该是秦晋两国的势力平衡线,但很遗憾现实却与人们的期许相差甚远。介于黄河与洛水之间的三角地带称为“河西”,仅仅从面积上看,这已经是一处无法让人忽视的膏腴之地了,而更重要的是河西深入秦国核心区域,对秦人的社稷安全来说不亚于如芒在背。故此早期秦晋之间的战争主要围绕河西的控制权展开,及至秦穆公时期,这种争夺达到了高潮。
渭河平原 分析完了秦国,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回晋国所在的山西高原。夹于吕梁山与太行山之间的谷地在形成一个个南北相连的盆地同时,山西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也显露无疑。自北向南看,大同盆地、忻定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是山西在农业时代的主要地缘资本,但很遗憾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晋国还未能将上述区域全数整合起来,否则的话这绝对是一个可以同周王室分庭抗礼的超级强权(对比一下后来的阎锡山,这点应该不难理解)。早期的晋人由居于渭河平原的周天子分封至河东,及至诸侯兼并、礼坏乐崩的年代,晋人也只是统合了临汾与运城两大盆地而已,但即便如此,相对于渭河平原上的秦人,晋国依旧占据着压倒性优势。
山西高原 平心而论,周人离开渭河平原之后并未将关中全数封给秦国,那么晋人凭借距离优势,先于秦人占据河西便不存在法理上的不妥。然而河西太过重要,晋人有之可令秦坐卧难安,秦人有之便与晋势均力敌。鉴于这种情况,处于劣势的秦国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如何将河西之地从晋国手中夺回,并且很快机会来了。细数晋国的历代君主,晋献公无疑是其中最能打的一个,不过也正是这个人最终导致了晋国内部一系列的内讧。献公攻破骊戎,俘获美女骊姬,骊姬诞下一子,名为奚齐,可惜奚齐并非献公的嫡长子,因而也就不具备继承大统的资格。献公晚年昏迈以致骊姬弄权,奚齐被强行扶上君位,其余诸公子尽皆四散逃难。在奚齐逃往国外的哥哥中有两位后来做了国君,一位是晋惠公夷吾,另一位便是大名鼎鼎的晋文公重耳。
由于废长立幼是周朝大忌,奚齐很快被大臣杀害,如此一来其余公子便有了回国继位的可能。相比于周游列国的重耳来说,避难于秦国的夷吾显然更具地理优势。实际上,不论古代还是现代,政治家对来自敌国的政治难民总体上都是持欢迎态度的,毕竟这是一次直接介入对方内部事务的好机会,而这次对于穆公这只老狐狸来说更不在话下。为了确保夷吾能够顺利登基,秦穆公一路派兵护送,可如果你单纯地将这些理解为“友谊”就大错特错了。临行前双方达成政治交易,秦国全力支持夷吾继位,而夷吾则在事成之后将河西八城割予秦国。显然如果此举成行,秦晋之间的战略态势必将得到根本改变,可惜事物的发展并非总是尽如人意。夷吾回国后确实成为了晋惠公,但转身就撕毁了同秦国的约定,秦人竹篮打水一场空。
河西八城 关于这次毁约,晋国给出的官方理由是朝臣们反对,但我更愿意相信是惠公本人不愿意履约,毕竟在政治家眼里,个人信誉永远比不上国家利益。晋人的背信弃义确实令穆公大为光火,但秦国却并未因此急于发兵,老谋深算的穆公知道还不是时候。尽管春秋已无“义战”,但礼坏乐崩的程度还不至于战国时期那般强烈,因“趁人之危”未遂而攻击邻邦的政治风险不是眼下的秦国所能承受的。不过老天爷显然不会让秦人等太久,惠公掌握大权之后,晋国爆发饥荒,不得已向秦国求救。秦穆公颇为大度地向晋国运去了粮食,此举不但使秦国在国际上的声誉与日俱隆,更重要的是借此做好了战争的一切准备。秦国派去送粮的队伍绵延数百里,押粮的官员多为军队骨干,仅此一遭便摸清了敌方兵力的虚实以及日后行军的路线。
秦晋之战 战争已经不可避免,对秦人而言欠缺的只是一个合适的借口,这个时候好巧不巧晋国竟然主动授人以柄。在晋人度过饥荒不久,穆公同样以秦国遭受天灾为由向晋国求救(事实上遭没遭灾很难说),结果却被晋人吃了闭门羹。这样一来秦人便抓住了对方“忘恩负义”的口实,再加上前期穆公成功的外交表演,晋国在国际上被彻底孤立起来。此战穆公亲率大军夺占河西,然后渡过黄河进入晋国腹地,惠公则率领晋军主力迎战。结果很可惜,主场作战的晋人并未取得胜利,相反惠公本人却被秦军生俘,战后双方订立城下之盟,河西之地得以尽归秦国。此后尽管秦晋两国在拉锯中互有胜负,但总体格局却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直至“三家分晋”。当山西高原的势力再次踏足河西时,晋国已经不复存在,拥有强悍魏武卒方阵的魏国成为了秦国新的地缘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