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朝政通达,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中外文化交流繁荣,不同风格的艺术形式、艺术流派互相争艳,这也影响到了当时发饰文化的发展。而唐朝也是诗歌最盛的时代,在一位位大诗人笔下,可以一窥当时争奇斗艳的美丽发饰,究竟有怎样的光彩。
绾发固髻的簪、钗
簪的形制为单股长针,钗为双股长针,有的一股长一股短,以方便插戴。两者均为唐代妇女安发固髻之饰,其差别主要在尾端。
银烛未销窗送曙,金钗半醉座添春。(韩愈《酒中留上襄阳李相公》)
无端有寄闲消息,背插金钗笑向人。(杜牧《倡楼戏赠》)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张建封《竟渡歌》)
贫女铜钗惜于玉,失却来寻一日哭。嫁时女伴与作妆,头戴此钗如凤凰。(王建《失钗怨》)
坐客争吟云碧句,美人醉赠珊瑚钗。(薛逢《醉春风》)
簪、钗形象可以看出有着长短的变化,形制有着扁圆的不同,质料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尤其是簪、钗顶端的装饰非常具有个性。
装饰发髻的步摇、花钿等
1.步摇
步摇是贵族妇女的一种特有的头饰,其形制以金银丝编为花枝,上坠珠宝花饰,并有五彩珠玉垂下,插于簪、钗之上,随着步履,下垂的珠玉便不停地摇曳。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白居易《长恨歌》)
玉作搔头金步摇。(顾况《王郎中妓席五咏·箜篌》)
步摇钗是辟寒金。(和凝《宫词百首·十二》)
2.钿
钿是古代妇女装饰发髻的象生花饰。因其质料不同而名目繁多,以金制成称“金钿”;翠鸟羽制成曰“翠钿”;以金镶玉或珠宝制成名“宝钿”。但又因无论何种质料均做为花卉形,古人又将其统称为“花钿”或“金花”。
囊虚把钗钏,米尽坼花钿。(杜甫《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
这也侧面体现出当时底层贫民女性的处境,为了维持生活只能变卖首饰,体现出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同情。
簪花
头发上装饰的插花,也称作“头花”,一般是按照节候不同而簪插当令的鲜花。唐代除了簪花,还会将鲜花或仿真花编成冠状戴于头上,一般在宫中跳舞的女子用得较多,喜庆的场合也会有。
似火山榴映小山,繁中能薄艳中闲。一朵佳人玉钗上,只疑烧却翠云鬟。(杜牧《山石榴》)
梳篦
在魏晋时期流行妇女头上插梳之风,至唐朝更盛,这种梳篦常用金、银、玉、木、骨、犀等高贵材料制作。从不同材质、图案和外的梳篦及考古发现来看,唐朝的梳篦多以金、银、铜等材料制成,上饰精细的花纹,图案精美,造型独特。
鸾篦夺得不还,人醉睡氍毹。(李贺《秦宫》)
鬓饰
鬓饰即面颊两边头发的修饰,唐代妇女也非常讲究鬓发的修饰点缀,在诸多的鬓饰中有两种被学者推测为假鬓的鬓饰最引人关注。
1.鬓钗
鬓边插戴钗子。
鬓钗斜坠,须风髻而如花倚药栏;玉貌频舒,素娥眉而似风吹莲叶。(《敦煌变文集·维摩诘讲经文》)
2.假鬓
(1)蝉鬓
蝉鬓据说为魏文帝宠妃莫琼树等创制,因其“望之飘渺如蝉翼,故曰蝉鬓。”
片片行云着蝉鬓,纤纤初月上雅黄。(卢照邻《长安古意》)
婵娟两鬓秋蝉翼,宛转双峨远山色。(白居易《井底引银瓶》)
(2)两博鬓
两博鬓是唐代后妃、内外命妇在一定礼仪场合规定的服饰内容。
岂知两片云,戴却故乡税。(郑邀《富贵曲》)
说明了鬓饰的贵重。
唐朝女子的发饰工艺精美,图案美观精致,色彩明快协调,呈现出典雅雍容、华丽而开放的风格,体现出生机勃勃,同时也折射出唐朝繁华开放的社会气氛。
举报/反馈

小石堂诗词

554获赞 203粉丝
古今中外诗词鉴赏与创新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