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历史〗
引言:位于河南安阳林州市的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在太行山区开辟的一条人工引水渠,由于多处渠段位于山腰的悬崖峭壁上,因此被誉为“人工天河”。本文就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这条“人工天河”艰难的修建历史。
学习自然国学中的立志篇,发现志与地方志、县志有关,心里面咯噔动了一下,想起来的,是红旗渠。红旗渠对河南人民来说,很不陌生,毕竟老乡们爱抽的香烟里,就有这么一个。
不过,要是和上些岁数的老人们说起红旗渠,他们对此的印象,却是深沉与复杂的:
“不容易,死了好些人哪。”
林县,现在的林州,古时候也叫林州,地处豫西北的太行山区内,三省交界。由于太行山的影响,历来备受干旱之苦。林县县志载,从明正统元年(1436)到1949年,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次,人相食5次。有一则描述清代某次旱灾的碑文如是说:
“光绪二年间,共计男女一百一十七口,自三、四年间,流离死亡,仅存男女十一口。斯时骸骨堆之如丘,树皮草根,或剥或刨,亦几殆尽”
然而,这长久的困境,最终告结于一段70公里的人工天河。
这样的事不上县志,什么样的事上县志?
这渠修得着实不容易啊!在太行山上沿山凿渠,70公里只有8.824米的落差,又是在太行山的崇山峻岭上修,超过三分之一的渠段都是挂在悬崖峭壁上,落差最大的部分距河道近百米。而且太行山岩石坚硬,当年凿出的青年洞,用了50年也没有明显的侵蚀。
青年洞,当时临时抽出的三百名青年组成突击队,开山放炮后,用这种悬挂的方式除险,开出的渠洞。
更困难的是修渠的年代,红旗渠从1960年开始修造,修了将近十年,当时的物质条件是极差的。在困难时期,修渠工人每人每天只有六两口粮,修渠的材料也不足,所需的石灰、炸药还有各种材料要靠老百姓自己生产制造。这样的条件,如果不是亲身经历,亲眼目睹,现在的人们,是很难相信的吧?
靠什么呢?靠志向!
这个志向,不是一两个领导的志向,而是当时全县千千万万老百姓共同的志向。当时全县的人,不分干部群众,不分男女,就是小孩,下了课也会去搬几块石头。据说当时渠上的工人,出来办事吃饭,卖饭的老百姓知道了,都不愿意收钱。整个十年间,整个地区的人们,被神奇的组织起来,这种团结而又和谐的状态,产生出巨大的力量,完成了修造这“人工天河”的奇迹。
应该说,没有当时如此优秀的基层组织,这样的事情是不可想象的。共产党带着浓厚的自律精神,整个过程中,一针一线一丝一缕清清白白。他们怀着浓厚的理想,组织群众,上下一体,众志成城。强大的志向究竟靠什么,又究竟改变了什么,有着多么大的威力,真的很值得我们思考。
作为人,这也是我们值得自豪的事情啊!
举报/反馈

庐外生春

178获赞 16粉丝
庐外生春,通明三景。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