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从北京回来的朋友,深有感触地说起在游览龙泉寺时遇到的一件事情。听完之后,只剩下唏嘘感叹。
龙泉寺,汉传佛教,机器僧“贤二”,“高知”的年轻僧团,互联网,天王殿前的两株千年银杏,连接山门和大殿的金龙桥,这座狭小古旧的寺院让外界充满好奇。
在山门边的客堂院子外面,朋友遇到一位哭红眼的母亲:她的儿子在北京一所大学毕业,已经正式在这座寺院里剃度出家。她来到这里有四五趟之多,这次打了十几个电话,儿子才肯出来和远道而来的母亲说了三句话:“我很好,很健康,住得惯”,便匆匆告别。
陪着这位母亲离开上演了无数次争执、哭喊和纠结的院子,下山途中,朋友零零碎碎听说了母亲在心里念念不忘的儿子。那年,他的儿子寒假回家时,提到在龙泉寺做过一段时间的居士,当时,母亲的心里感觉有些别扭,但看着儿子清澈的眼睛,不想扫儿子的兴,悄悄地把话又吞回肚子里。
春节鞭炮的硝烟味不尚未散尽,儿子提前返回北京,在一次在视频聊天时,儿子犹豫半响,很严肃说:“妈妈,爸爸,我打算出家。”
妈妈当时认为,没有听到儿子说起校招的情况,可能孩子感觉的就业压力大,当时宽慰孩子:“找不到工作,就去寺庙里躲起来?”孩子的爸爸也不以为意,开玩笑说:“寺庙出家还得考试呢,你能行?别想找借口留北京,找不到工作,回来歇几天,参加明年公务员的考试。”
但是,大学毕业后,儿子根本没有回家,而是直接把行李打包回家,在电话里说,自己已经决定留在龙泉寺里了,正在适应生活,以后会尽量少联系。听到这句话,妈妈真的吓了一跳:那个喜欢说说笑笑的儿子,怎么会突然要出家?
生活里突如其来的转折,让夫妻两人乱了手脚,坐在去往北京的列车上,母亲急切地想见到儿子,心里交织着对龙泉寺的困惑和仇恨:到底用什么方法,把儿子从自己身边夺走?
那一次,夫妻两人在寺院的客堂院子和儿子吵得很僵,父亲打了儿子,儿子爆了粗口,失手推搡了父亲,最后说:你不让我出家,我就去死。然后,头也不回地跑进寺里。儿子走后,旁边的人告诉他们,儿子被分在后厨。回到家里,父亲在几天之内瘦脱了人形。
“今天,我看到他把头发剃了,真当和尚了。我拉着他不让他回去,可他一定要回去。”临分手时,那位母亲站在路口,望着隐没在黢黑的山影里的寺院,喃喃自言。
对一位母亲来说,孩子是家庭的希望,但是现在,这个希望被孩子亲手掐灭。家里少了儿子的影子和气息,母亲没有了精神的寄托,内心的苦郁不知道会经过多长时间才能得到缓解。
当大雪降临到凤凰岭,他的儿子恐怕已经完全融进寺院里的生活,布鞋衲衣地清理寺院里的积雪,打坐礼佛诵经,檀香缭绕,在平祥的诵经声中忘记远在他乡的父母。在朋友看来,这种行为完全是在逃避现实的压力,“可怜了他的爹妈,白念了那么多年的书。”
他的儿子为什么要出家?为什么接受过良好教育的高智年轻人要做和尚?抛弃家人,沉没在晨钟暮鼓的生活里?其中的理由和原因已经不再重要。不过,每个人,总应该为自己的选择承担一些责任。
举报/反馈

观老师聊一聊

80.9万获赞 10.9万粉丝
中小学教育教学笔记,高考、考研和随笔感悟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