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刚作品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胡适杂忆》《李宗仁回忆录》《袁氏当国》《段祺瑞政权》等名作近日再版,让唐德刚这位“华人口述史之父”再度走入公众视野。口述史学绝非“你说我记”那么简单,“唐氏风格”的流行背后,是唐德刚对口述史学“职业化”的精致探索。
唐德刚
1920年,唐德刚生于安徽合肥。唐家是当地大家族之一,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14岁时,父亲唐盛节不满他在暑假整天玩耍,要他读《资治通鉴》作为暑假作业。唐德刚回忆:“记得自那天起,我替父亲做‘暑期作业’,便一刻未停过,终日一卷在手,除掉睡眠和洗澡之外。有时自黎明开始,一读便读到日落西山,蚊雷阵阵,我还不肯放书。”
1939年秋,唐德刚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历史系。该系阵容鼎盛,包括著名近代史专家郭廷以、秦汉史的贺昌群、宋辽金史的金毓黻。他的毕业论文《郡县起源考》的指导教授,则是先秦史名家顾颉刚。
顾颉刚
1948年,唐德刚考取自费留学生,进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研读美国史。刚刚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此时的西方史学界,迎来一场深刻的思想变化,加上技术的发展,现代口述史学在美国应运而生。
正是这一年,美国历史学家阿兰·内文斯成立了美国首个口述史的专门学术机构——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这个研究室的主要任务是利用当时先进的录音技术,采访各个领域中对美国历史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将其口述回忆整理成文,然后将相关资料存档。
阿兰·内文斯
口述史学有特殊的价值。从广义上说,在文字记录出现之前,大量史料是通过口头转述流传下来的,如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中国藏族的《格萨尔王传》等,后来才被文字取代。常规的史学研究依靠文献,但是文献不可能面面俱到。很多事实存在于历史当事人的记忆中,访问历史当事人可以弥补文献的不足。
口述史学诞生不久,中国的解放战争进入尾声,国民党政权节节败退。新旧政权代谢之际,大批国民党军政要员、社会名流开始流落海外,其中,胡适、李宗仁、孔祥熙、陈立夫等人旅居美国纽约。
中国近代以来的沧桑巨变和国民党政权的骤兴骤亡,极大地震动了海内外学术界,促使他们想方设法去探究隐藏在中国近代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表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1957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史研究专家韦慕庭与何廉的建议下,该校口述历史研究室正式成立“口述历史中国项目”,并组建了研究室,负责录音采访客居美国、特别是纽约一带的原国民党政要和社会名流,为其撰写回忆录。最早受访的中国名人共有五位,他们是孔祥熙、陈立夫、胡适、李宗仁和顾维钧。
参与这个项目的正式工作人员只有两人,一位是夏连荫,另一位就是唐德刚。唐德刚此时是韦慕庭手下的助理研究员,中英文俱佳,自然是不二人选。正是这样的机缘巧合,使唐德刚成为最早一批参与口述历史研究并摸索建构口述史学研究方法的学者之一。
根据当时的分工,夏连荫负责访问的对象是孔祥熙和陈立夫,唐德刚则负责访问胡适和李宗仁。唐德刚后来编纂的《胡适口述自传》《李宗仁回忆录》《顾维钧回忆录》,都是由此而来。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张九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