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似蝉翼白如雪
抖似细绸不闻声
笔酣墨浓
须落纸才终得圆满;
一碑一帖、一诗一画
无纸也难以流芳。
宣纸
是记录者、承载者也是见证者
在当前的“键盘时代”“触屏时代”
宣纸制造的质朴手艺人们坚守着传统
在各自不同的人生中
依靠着最古老的手工技艺
书写着宣纸的传奇
宣纸,中国文房四宝之一。宣纸制作技艺是传统手工造纸的杰出代表。
据唐代张彦远所著的《历代名画记》记载,最迟在公元8世纪,宣纸就进入了中国。
说起宣纸,我们就不得不提起蔡伦。
民间传说,东汉安帝建光元年(121年)蔡伦死后,弟子孔丹在皖南造纸,很想造出一种洁白的纸,好为老师画像,以表缅怀之情。后在一峡谷溪边,偶见一棵古老的青檀树,横卧溪上,由于经流水终年冲洗,树皮腐烂变白,露出缕缕长而洁白的纤维,孔丹欣喜若狂,取以造纸。经反复试验终于成功。后因纸的集散地多在州治宣城,故名宣纸。
宣纸作为一种地理标志产品,只产于泾县。千百年来,宣纸一直沿用古法造纸技术。
制作一张传统手工宣纸究竟需要多少道工序?为什么宣纸历经千百年仍能光洁如新?这薄薄的一张宣纸究竟暗藏着怎样的奥秘与玄机,它又何以承载博大精深的中国画呢?
制作宣纸是一项繁复细致的工艺,整个生产过程需要100多道工序,从原料到成品的生产周期需要至少一年。而宣纸正是因为对技艺要求严苛,才具备了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故有“纸中之王”、“纸寿千年”之誉。
沙田稻草和青檀树是宣纸的制作原料。青檀树为皖南独有,又以泾县所产的青檀皮质量最好。
乌溪泉水水质清澈、酸碱度适宜、温度很低,用这种水生产出来的宣纸才“白如雪、绵如帛”。
当地的气候及喀斯特山地的石滩也为原料的摊晒和漂白提供了最佳场地。诞生在泾县的宣纸,可谓是天地灵气所钟,占尽了“天时”与“地利”。
选、捡、蒸、煮、沤、浸、扯、晒,清除青檀树皮、沙田稻草的无用杂质、存留纤维精华,摊晒至少一年进行自然漂白,饱尝日光月华,历过风吹雨淋,再经过蒸煮、碓捣、切碎、踩洗、过滤、打浆的“千锤百炼”,过了“水深火热”的捞纸与晒纸两关……宣纸从原料采集到最后成品要经过一百多道传统工序。
每张宣纸的诞生,都凝聚着匠人们的智慧与心血。匠人之于手工古法造宣纸,犹如德国人于制车、瑞士人于造表,循规蹈矩,精益求精,不敢有丝毫懈怠、半点偷工,这才造就了宣纸千年未改的质朴脾性与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