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卷首语
他是顾璨的先祖,止境武夫,一洲之内,天下景仰,却隐居山野村庄;他是撼山谱的创作者,拳意通天,即使面对三教圣人,亦敢出拳,却无拳法道统传扬。
他是明知必死,也绝不言退的男儿丈夫,隐忍半生,便是为了这一朝争雄;他是心比天高,却眷顾后辈的武道先贤,纵然身死,也想把武运留给陈平安。
他就是大篆王朝顾祐,北俱芦洲的十境武夫。
乔峰符合你心中的顾祐吗 二、生死决斗
无数岁月前的四境武夫,价值几何?微末之时的救命之恩,还记得多少?滴水之恩,尚且涌泉相报;那活命之恩,顾祐又是如何报答的呢?
面对“最不讲理”的北俱芦洲大剑仙的咄咄相逼,顾祐欣然前往,甚至明知必死之局,仍慷慨赴死,宁折不弯,引人神往。
偏向虎山行 生死决斗,顾祐嵇岳皆死,剑修武夫同亡,短短的一行话,波澜不惊的文字里,却有我无限地惆怅。
你有一剑可开天,我有一拳震浩然,山上神仙、宗门领袖,却原来也如同市井武夫。
这一战,不坠我辈武夫之名。
顾祐和陈平安? 三、我辈武夫
不管是李二的“唯唯诺诺”,还是崔诚的“不能出拳”,武夫一旦动起手、锤起人来,似乎都是好勇斗狠的。
更不要说,开嘴闭嘴“单手锤杀”的大骊藩王宋长镜了,千军万马中磨砺出的止境武夫,哪会有什么好脾气?
纯粹武夫 而顾老前辈,初一出场,俨然是正经的长辈风范,但是面对陈平安,还没见面,便是遥遥三拳相送,打的陈平安爬都爬不起来,这要不是“主角之姿”,估计直接就锤死了。
可见我辈武夫,果然如崔诚所说,武夫就是要争斗,没有和平修炼的。“老好人”陈平安走千山、涉万水,不也是一次又一次地出拳吗?
我辈武夫,当悍不畏死,怕的是道心崩溃,空有拳架,却无问拳三教百家的拳意。
一身拳意不可散 四、书里书外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在苏轼看来,隐忍坚韧,待时而动便是“天下大勇”,武夫的冲冠一怒、拔剑而起便是匹夫之勇。
是非对错,自有公论。但是在我看来,不敢拔剑而起与不能挺身而斗是有大区别的。崔诚面对咄咄相逼的陆沉,终究没递出那一拳,便是佐证。
何为大勇? 再者,崔诚正是因为隐忍,才错失了可见的武神大道。而顾祐也同样如此,若是这一战,未战先怯,估计也会成为崔诚第二,武道一途只怕也是再难寸进了。
更不要说什么“挟持者甚大“、”其志远也“了,连比生命还要重要的大道,都可以相让,还能有什么” 挟持“?
另外,到目前为止,有三位止境武夫为陈平安喂拳,可谓是“主角之姿“展露无遗,但细细品读,就会发现,崔诚、顾祐已先后离世,不知若是李二知道这般因果,又作何感想呢?(本段纯属调侃,大家笑看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