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赋侗听曲留香》
侗寨闻天籁,
茅台溢酒香。
技艺世代传,
中华文脉延。
特别策划
《人生致味》第二季
千姿百态的喀斯特地貌,亚热带季风气候带来的丰沛雨水,四季分明,雨热同期,让贵州的地理环境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不仅成就了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更孕育了一批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茅台酒酿制技艺傍赤水河而就,酿一瓶美酒香飘世界;侗族大歌依万山丛林而生,谱一曲天籁传唱千年……
每一次
都是人与自然的对话
贵州榕江县宰荡村是侗族大歌的传承地之一,百年至今,这里仍完好地保留着淳朴而富有韵味的侗族风情。
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历史文化习俗等都靠侗族大歌世代相传。对他们来说,歌是生活的灵魂,也是记录岁月变迁的方式。传说侗族祖先们在大树下休息时,听到风吹落叶、鸟叫虫鸣、溪水叮咚的优美和声,于是各自模仿起大自然的声音,汇聚起来便形成了歌。
茅台酒的酿制技艺,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复杂的蒸馏酒酿造工艺之一,把天时、地利与人和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了一起。
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二十四节气,“端午踩曲、重阳下沙”;地利,提高粱之精,取小麦之魂,位于北纬27.8°赤水河河谷的茅台镇在地形上就是一个天然酒甑,经过近两千年的酿酒活动驯化和自然筛选形成的特殊微生物群系,为茅台酒独特风格的形成造就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微生态环境;人和,匠心酿造,从投料生产至产品出厂要经过30道工序、165个工艺环节的锤炼,一瓶茅台酒的诞生至少需要5年时间。
传匠心技艺 续中华文脉
扬民族精神
侗族大歌有歌无谱,只能一句一句教学,口传心授,至少要会唱200首侗族大歌,熟练掌握六种类型的唱法才能胜任歌师一职。
胡官美是宰荡村的第一代歌师,也是国家级侗族大歌代表性传承人。64岁的她担任歌师已逾40个年头,鼓楼下、花桥上、树林间,甚至她家的堂屋都成了“传习所”,学生多达几百名,代代相传,有的学生已成为新一代侗族歌师。
在茅台,酒师与侗族歌师同等重要,他们掌握着茅台酒的秘密,严守传统制作工艺,一脉相传,才有了茅台酒的品质保证。
造酒时,酒师一把把地捧起酒胚,每一寸气味、每一捧手感,都是四季万物在与人对话。造酒需要的不仅仅是手艺,更耗费酿酒人的心力,非得一门心思放在酒上不可。
茅台酒酿制技艺的传承,靠书本理论是不行的,这是一种群体性的经验传承,老酒师把毕生积累的经验传授给徒弟,徒弟再在生产实践中领悟积累更丰富的经验成为了老酒师再传授给他的徒弟,如此一代又一代,薪火相传。
2006年,茅台酒酿制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这个飞速运转的社会,茅台人始终没有放弃古法制酒的传统。或许有人说,茅台酒的排场是面子,但无论如何,一代又一代的茅台人坚守的酱香之味、匠心之魂,更多的是关乎精致的饮食、高品质的生活、文化的自信与传承,这便是茅台酒的里子。
传承是为了更好地弘扬,包括茅台酒酿制技艺、侗族大歌在内的所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独创精神。因其跨越时空的长期性及独特的文化地理性,决定了这些非遗文化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人文价值、民俗价值、经济价值及社会价值,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
举报/反馈

酱香人生

504获赞 3.3万粉丝
专注白酒知识研究与科普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