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在我们贵州少数民族的连片耕地有限,单靠家庭中的劳动力很难短时间内完成耕作任务。贵州阴雨天多,庄稼收割特别需要抢时间,亲友和村民合作更有利于粮食归仓。所以,在我们当地少数民族村落,普遍存在“换工”习俗。换工在农忙的时候最为常见,通常是整个村落的劳动力逐家犁田、插秧或割稻、晒谷。虽名为“换工”,却没有谁去计较劳动力大小,也不去计较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
在村民看来,换工很普通,别的家庭有事就应该去帮助,自己家里有事时也该接受别人的帮助。换工表面上在解决临时性的具体问题,实则反映一个家庭乃至整个村落长期的人际关系。只有与他人和谐相处,自己困难时才会有人帮助;只要真心对待村落中的每一个人,别人困难时施以援手,才会在自己困难的时候得到别人的回报;平时出现小误会或纠纷,只要抱以宽容之心,在别人需要换工时热情帮助,在自己需要换工时得到别人真心援助,就会消除误会,化解矛盾。
随着当今产业结构调整或生产力水平提高,随着个体家庭战胜困难的能力提高,有些农活不再需要像从前那样赶抢时间,有些农活因使用机械化而节省劳动力,有些家庭改种其他经济作物后不用一次性投入很多劳动力,有些农户将承包的土地转让给外来人口从事其他经营,因此换工的需求和换工的空间变小。当换工变得不再需要,村落中家庭之间就失去了一种特别的联系方式。
换工直观地体现在生产活动中,看似属于经济生活层面,但它源于村民彼此间的情感,以相互信任、团结友善为基础,深深折射着伦理道德层面。“换工”以“工”为媒介,以“换”为方式,却不只是有工可换、以工互换这么简单,最重要的是双方愿意换工、能够实现换工,以及通过换工而实现超出换工本身的意义。对于村民而言,换什么工和怎样换工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自己最需要换工的时候有人来,在别人需要换工的时候自己去。换工解决了家庭临时困难,整合了村落劳动力,实现了全村劳动力效益的最大化。同时,换工起到了疏通村落中家庭之间关系的作用,弘扬了邻里守望相助的传统,提醒着每个村民在别人困难时伸出援手,在自己得到帮助后懂得回报,它有助于凝聚村落共同情感,增强村民对村落的认同感。只有热爱村落和认同村落才会升华出建设村落的激情,只有愿意帮助他人和共同关爱才能构建和谐的村落。
举报/反馈

农人小潘

420获赞 31粉丝
记录农村生活,展现乡村风采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