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在家翻B站,发现一部关于“美术馆”的纪录片居然人气超高,这画风不对吧?
满脑壳问号的玛妮看了一集,不看不知道,一看……根本停不下来!
一众法国喜剧演员实力cos世界名画,以脑洞大开和放飞自我的姿态展现了名画背后的故事,这部美术馆纪录片可谓玩出了沙雕新高度——《奇趣美术馆》
《奇趣美术馆》
解锁“玩坏”名画的新方式
《蒙娜丽莎》—— “神秘的微笑”亲自来祛魅
作为卢浮宫的镇馆之宝,《蒙娜丽莎》一直占据着全球艺术界的C位,多少人觊觎这样的流量。
但是在《奇趣美术馆》中,蒙娜丽莎本莎完全不以此为豪,每天保持微笑对两万人迎来送往,她下巴都快要笑抽搐了。
从1503年穿越到现在,丽莎做的第一件事儿就是打电话给馆里的艺媒人才事务所,联系负责人调位置。只要能跟人说话,她宁愿去客座《最后的晚餐》。
但是这样一个顶级的摇钱树,卢浮宫当然不会给她换位置。于是,负责人使出浑身解数,开始了花式欺骗:亲爱的你将成为《达·芬奇密码》续集c位,我们请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来当主演,只为衬托你的美丽与高贵,才终于按下了蒙娜丽莎这颗躁动不安的心。
果然,戏份多和大帅哥是哪个时代的女主都心甘情愿喝下的一碗迷魂汤。
《美国式哥特》——哥特父女的斗嘴日常
这幅人物肖像画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即使你不知道它叫什么,即使画中的二人经常被误认为是一对夫妻。
自从1930年问世后,《美国哥特式》的真正含义“让几代人都迷惑不解”。
据画家的妹妹(同时也是画中女模特的原型)披露,两人其实是一对父女,他们是美国大萧条时期的地方小镇上,“一位沉默寡言的父亲和他极受宠爱的女儿”,“女儿”看起来安分守己、对“父亲”敬爱有加。
《奇趣美术馆》的主创们当然不会这么“安分守己”,基于原画特殊的时代背景和人物关系,他们设计了一出和画的内容反差极大的情节——
在纪录片里,复活的女儿对父亲展开了全方位的吐槽:他表情僵硬、手中紧握的干草叉是歧视女性的标志、穿着打扮古板,像个不苟言笑的公务员……
从“父亲”的外表到种种刻板的家规,“女儿”数落了个遍,像是憋足了劲儿要戳破这个中产之家的和谐表象。
解构归解构,其实主创们想传达的是,在格兰特·伍德静谧且稳定的构图之下,“它充满了讽刺”。
《温室里》——爱德华·马奈的实验
第三幅画《温室里》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法国画家爱德华·马奈。他是印象主义的奠基人之一,《吹笛子的少年》《草地上的午餐》《福利·贝热尔的吧台》等印象派名作皆出自他手。
但是和岁月静好的氛围相比,《温室里》的两位主角画风有点不同,甚至略带火药味。
试想一下,早在1879年,如果一位妻子的收入和名声高于她的丈夫,这个家庭会发生什么?
《温室里》的答案是争吵、无休止的争吵,甚至让人怀疑争吵是否就是夫妻生活的主题?先来感受感受:
丈夫:哦,真糟……我的背痛得要死!妻子:你看看你什么姿势啊。……你背痛不怪别人。丈夫:我可真受罪。妻子:你看我背挺得多直,肩膀向后压,我从没背痛过,多奇怪,是不是?丈夫:你倒是轻轻松松地坐着,忽视我、看都不看我,你知道吗?而我这样弯着腰,只是为了能和你对上视线。
关键时刻,吵架的锅还得让画家来背。
妻子的气定神闲、神态自若,让丈夫的敏感神经一触即发、觉得他自己只是个陪衬。而这番争吵的实际原因,是妻子的身份和丈夫的地位不对等。
她穿着得体、个性鲜明,不仅是马奈指定的模特,还是一家高级定制服装店的女主人;而他,只是一个在服装店里“累死累活地搬那些假人”的帮工。
至今,即使过了两个多世纪,同样的情形肯定依然还在上演,看来家庭平权问题依然任重而道远。
《镶木地板刨工》——历史上初代工人的福利待遇
第四位画家古斯塔夫·卡耶博特,尽管同属于印象派,卡耶博特却远不如马奈、莫奈、雷诺阿等人那么的如雷贯耳。
《镶木地板刨工》,一听名字就知道这幅画特别接地气。
《奇趣美术馆》给它开的脑洞是三个工人中场休息时的闲聊。
先是右边的工人说起自己明天要去参加表妹的婚礼,另外两位诧异他和老板是不是有不正当关系,不然怎么他每次请假都批、每天都最早下班、还一周只工作五天?社畜の的怀疑实锤。
工人1更诧异:“我只是不愿意像你们一样加班罢了。”
工人2、3:“加班?我们一天工作12小时,我们又不是受虐狂!”
面对两位被蒙在鼓里的年长工友,年轻的工人看不下去了,一场社畜福利待遇普及大会势在必行。
他提醒两位:自从1875年卡耶博特画了我们,(法国社会)诞生了工会、带薪休假、劳动法;从2000年起,每周最多工作35个小时;还有为了弥补多工作的时间的调休假。
两位工友听得一脸懵,这么多年的福利待遇都浪费了不说,还落了一身的筋骨病痛。不仅如此,社会保险的常识学得不够,生活健康的常识也得靠年轻的工友教。
虽然年长,他们的整个生活进程反而走在了年轻工友的后头。看来无论在哪个时代从事体力劳动,也得活到老学到老才行。
除了这些赫赫有名的画作,《奇趣美术馆》的恶搞对象还包括野兽派的经典作品《哈勒昆和皮埃罗》、17世纪的风俗画《方块A的作弊者》、超现实主义的《情人Ⅲ》……无论哪个流派,都躲不过它的“辣手摧花”。
复活名画科普艺术
通常,我们对名画的印象一般停留在大概知道“它”是了不起的名画,和它们最常见面的场合不是在书里就是在表情包里,而真正在闲暇时间里愿意补美术知识的人大多数还是通过相关纪录片,但不得不说,与美术相关的纪录片少且枯燥。
比如不少人看过的《知名画作解析》,就是典型的美术鉴赏指南,虽然对名画的讲解很细腻,但于完全没有知识背景的观众来说,就会觉得比较枯燥。
还有弗雷德里克·怀斯曼的作品《国家美术馆》,曾在戛纳电影节上映,备受影评人认可。这部纪录片以英国国家美术馆为主角,长达三个小时,全程没有旁白解说,即使是对博物馆再感兴趣的观众,也会在繁杂的知识量面前败下阵来。
《奇趣美术馆》完全反其道而行,它的脑洞让画活了起来——蒙娜丽莎爱帅哥搞网聊,不管过了多少年,搬砖工人们的社畜の痛和我们都是共通的,婚姻的难题仍然无解,种族歧视仍是生而为人类的痛。它拉进了我们与画的距离,也提供了一个欣赏艺术的新角度。
同时,《奇趣美术馆》也不仅仅止于恶搞,画中人在聊天吐槽中也会为观众科普干活。比如《温室里》的男女主人公,就在对话中介绍了印象派的风格介绍:捕捉瞬间,就像照片一样。
而印象派的代表作品《哈勒昆和皮埃罗》的两位主角,也为大家普及了“印象派”这个名词的来源。
相比其他严肃的艺术类纪录片,《奇趣美术馆》更像是打破边界的趣味实验,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这样既有趣又能了解西方美术史的宝藏节目,当然是越多越好。
好像看到更多名画吐槽?好消息告诉你,《奇趣美术馆》的第二季已经在bilibili上线。
举报/反馈

我是Jenny乔

32.4万获赞 3.1万粉丝
Jenny乔,北大本科,哥大硕士,畅销书作家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