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2日,王石第二次登顶珠穆朗玛峰,互相拍照时,王石发现左眼什么都看不见。
下撤到8100米时,王石右眼也什么都看不到了。
从8100米突击营再往下到5号营地,还需要经过几个地段,需要用到保护绳,只能一个人沿着保护绳下撤。
如果视力无法恢复,王石将面临死亡威胁。
当时大本营的队医指挥救援,她判断失明是高山缺氧导致,唯一有效措施就是蒙上双眼,把吸氧量增大四倍,强行吸四小时之后,就要看王先生的运气了。
四小时后,无论视力是否恢复,都要强行下撤。
王石两次登顶珠峰,每一次都碰到了极端危险情况,第一次是氧气提前用完,出现濒临死亡状态;第二次是失明。
幸运之神给了王石很多次机会,从危险中逃离。
当王石在珠峰上失明,几乎同一时间,Meme在深圳的路边,看到了一只奄奄一息的小猫,这只小猫双眼患炎症,几乎要失明了。
Meme赶紧下车,把它送到宠物医院去治疗,还好救活了,眼睛也治好了。
给它取了个名字叫莫妮卡,用的就是珠峰大本营用步话机指挥救援队医的名字。
现在9年过去了,莫妮卡还生活在王石深圳的家里。
这是王石新书《我的改变:个人的现代化40年》透露的细节,出现在最后一章“生死”——“天使”的小节中。
Meme是王石现在的妻子田朴珺,两人的年龄差曾引发争议,田朴珺比王石的女儿大1岁。
书中细节证实,至少在2010年,王石与田朴珺就已经认识。直到2012年底,王石婚变才被曝光,其与前妻王江穗的离婚手续年内办妥。
2012年2月,王石接受《妇女生活》采访时透露,第二次登顶珠峰后,他第一时间给王江穗打电话说:
“我登顶的每一步,都如我们婚姻中走过的每一天,虽然平凡,但都为幸福继续着力量。我能再次登顶珠峰,改写中国人最大年龄登顶珠峰的记录,离不开你和女儿的支持,我会珍惜我们的家庭,与你一起登上人生的顶峰。”
1
王石在新书中强调,“我的很多人生转变,都是57岁(2008年)之后发生的。”
这些转变,是2008年经历“拐点论”、“捐款门”事件后,王石个人生活里的变化:
身体的塑造、个性的伸展、智识的提升、社会角色的变化、生死观的变化等等。
王石说,这是个人价值系统的一次更新。
作为万科创始人的王石,关于“宝万之争”,以及在“宝万之争”中退休原因,他不愿意多谈。
他如今的说辞是:生意上的事情,再难没有难过1983年;心灵上的冲击,再大没有大过2008年。
1983年,王石32岁,女儿已经1岁,他辞去广东省外经委的公职工作,离开广州去深圳。
在深圳,王石在深圳国企特发集团旗下贸易公司担任业务员,最初业务就是倒卖玉米饲料。
前期赚了不少钱,正当他倾尽所有准备大干一场时,香港媒体的一篇饲料里有毒的报道,造成饲料严重滞销。
王石一下子亏了100多万元,他难过地躺在屋里,几天不愿出门,感觉这个坎根本过不去了。
1983年,王石的难远远不止这些。来到深圳第一年,成立三年的经济特区,却正经历一场“大雪寒冬”,特区遭遇保守派的猛烈攻击,“姓资姓社”争论抬头。
海内外开始揣测,深圳经济特区这家被某些权威部门和高层领导,以“租界卖国”之名定性的新开张小店,会不会打烊。
对未来的看不清,是1983年深圳和王石的磨难。
2008年“捐款门”事件中,一句网友的话,彻底将王石打醒:“你虽然登上了珠峰,但你的道德高度,还没有你的坟头那么高。”他的声望一落千丈。
此后,王石前往哈佛、剑桥、牛津、希伯来等学校游学。
对中国传统文化再认识;积极参加联合国气候大会;在大学讲授“企业伦理”的系列课程;在剑桥开办重新定义“成功”的企业家培训课程;投入更多时间精力,响应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对他的新的召唤。
“回想2008年所经历的至暗时刻,不禁为自己过去十年的内心成长之路而感到喜悦。”王石觉得,还有很多问题并未完全解决,他的改变才刚刚开始。
新书里,他透露了更多,关于他人生历程的细节,包括家庭、事业、个人生活、公益活动等
明显可以看出来,他不再满足于告诉你,他都干了些什么。他想告诉你,他怎么去做这些事情,为什么要做,这么做的意义是什么。
他试着剖析、反思,自己的角色和使命。
他也强调,自己以前做企业、登珠峰,是为了证明“我能,你不能”;而现在,他更希望用影响力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初心变成“我能,你也能”。
不乏批评王石的观点,他说一套做一套,自我成就、自我表现的欲望,变成了口中的意义,把时代的趋势,变成个人的努力与价值观正确。
从强调在万科股改中放弃个人股份,成为一个“要名不要利”的职业经理人,到“宝万之争”中又以创始人自居,再到最后提前退休。
王石充满争议,就像他的婚姻一样,至今还在娱乐新闻中被反复炒作。
经济学家张维迎也批评他,“王石虽然是一位勇士,但不敢和现实与传统文化发生正面冲突,这是令人遗憾的。
2
王石原本打算70岁退休,实际上,在66岁遭遇“宝万之争”时,他退休了。
在新书中,王石再一次强调,相比较于1999年卸任总经理,这一次的决定更加轻松。他明白人生就一场抛物线,到达顶点后会自然回落。
退任总经理时,王石对万科同事们说,他给万科带来了什么:第一,选择了一个行业,房地产业;第二,建立了一个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第三,建立了一个团队;第四,创立了一个品牌。
辞去总经理时,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分工,作为董事长,王石把握三件事:第一,关注公司不确定的事,主要是决策;第二,人事安排;第三,承担责任,尤其是公司出了负面事情的时候。
王石认为,现在郁亮接棒一两年了,可以说顺利地完成了一次无缝衔接。而将来,等到郁亮要交棒时,交得是否顺利,那才是考验万科文化的时候。
张维迎为王石新书作序,他对王石的进行了肯定和批评。
在宝万之争中,王石说自己捍卫的是“万科文化”,宝能要行使的是大股东的权益,各有各的道理。法律上讲,权利优先于文化,但真实世界要复杂得多。
在张维迎看来,流行的公司治理理论的一个主要缺陷是没有考虑企业家精神,把股东与经理人的冲突仅仅理解为利益的冲突。
王石的做法也有不妥之处,曾经高调宣扬自己放弃了万科股份,要做一个“要名不要利”的职业经理人。
但在“宝万之争”中,王石无论在心态上还是做法上,当把自己当作创办万科的企业家,而不是职业经理人。
当宝能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时,王石甚至还放话说万科不欢迎民营企业,这是张维迎不理解的,也不敢苟同的。
这本书中,也重新提到当年那场股改,王石如果持有万科的股份,是否会避免“宝万之争”的发生?
万科当年是国企特发集团子公司,股份化改造时,共计4100万股,国家股和社会公众股占大头,万科职工股只有500万股出头,这部分股票只有10%可以量化到个人名下,其余由集体持有。
也就是说,可以量化到个人名下只有约50万股,这50万股将由包括王石在内的多名高管分享,就算这50万股全部在王石名下,也只占总股份1.22%。
王石放弃的,是不到1%的股份。
3
企业成就、登顶珠峰,都是王石证明“我能,你不能”的证据。
在时代潮流中,他强调个人价值,尊重个人价值。但外界对于王石的非议,也有关于他的家庭背景,在时代潮流中贡献的助力。
这本书中,王石再次透露了家庭的一些细节。
1951年1月,王石在广西柳州出生,是家里的长子。父亲姓王,母亲姓石,给其取名为王石。
王石家里八姊妹,他上面有两个姐姐,下面有一对双胞胎弟弟,之后又有一个弟弟、两个妹妹出生。
王石的父亲王辉,是开国上将王震三五九旅下属,曾跟随王震到新疆戍边,1959年转业到郑州铁路局工作。
文化大革命时期,王辉被下放到“五七”干校,王石的母亲被打成“走资派”,同样被下放农村。
1968年,王石母亲恢复工作,17岁的王石通过政审应征入伍。
他参军的地方,就是王辉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新疆。作为汽车兵,王石主要是驾驶重型卡车,在新疆执行运输任务。
当1973年王石申请复员时,王石的母亲从郑州坐了三天三夜火车,赶到新疆问排长、区指导员,关于王石的情况。后者对她说,不是部队要求其退伍,是他主动走的,只要王石同意留下来,马上就“提干”。
最终王石还是不喜欢军队,退伍回家进入郑州铁路局的锅炉大修车间做工人,王石父母亲此时都在郑州铁路局工作。
一年半后,王石所在工厂有一个推荐上大学的指标,在三十多人中间,王石被评定为表现最突出的人。王石以“工农兵学员”身份,前往兰州铁道学院上大学。
大学毕业后,王石被分配到广州铁路局工程五段,做给排水技术员。在广州铁路局,王石与前妻王江穗相识。
1980年,王石又通过招聘进入广东省外经委工作。由于王石爱出风头性格,在单位不受领导欢迎。王石甚至开始了“消极”怠工,“10%的精力用在工作上,90%的精力用在工作以外。”
外经委工作期间,王石与前任妻子王江穗结婚,王江穗是王石父亲战友王宁的女儿。
从1976年开始,王宁在广东省历任广东省委常委、副省长、政法委书记、公安厅厅长、省特区管委会副主任、广东省委书记兼纪委书记、省委副书记等职务。
1988年5月后任广东省顾问委员会主任,2000年8月退休,2013年9月病逝。
1983年,深圳皇岗村村长来探望王石的岳父岳母,王石惊讶于深圳的变化,向往香港的生活方式。
当年5月7日,王石离开广州,去深圳创业。当时王石32岁,女儿1岁。王石坦言,到深圳去,也只是把深圳视为一个跳板,最终想法是出国留学。
后来,深圳生意做起来后,留学的事情便不再提起。
王石在书中,为自己“官二代”的身份解释。2012年之前,绝大多数人不知道其岳父背景。对于王石去深圳创业,王宁很支持,他当时是省里班子成员,对经济特区的情况很了解。
王石坦言,岳父的背景,对他的创业是有正面影响。同样是一个创业者,相对从农村、从普通家庭来的,显然他有非常大的优势。
“但什么都是双刃剑,在占据优势的同时,我也需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这是王石的想法。显然,无论是站在那个时代,还是今天,王石的这种说法,不会引起太多共鸣。
4
两次登顶珠峰,是王石人生的顶峰。
也是王石证明“我能,你不能”,最有力的证据。但王石的登顶,常常被误解为企业家逞强好胜的例子,并强调,王石是被金钱抬上珠峰的。
新书中,王石用“肉身”、“空间”、”学习”、“角色”、“生死”等五个词,命名五个章节,在这些章节中,透露了更多关于王石登顶珠峰的细节。
1998年春节开始,王石到北京怀柔登山基地,开始接受攀冰训练;1999年春天去登了第一座雪山,青海格尔木的玉珠峰,海拔6178米。
到2003年的6年间,王石登了13座雪山,包括两座7000米以上的雪山和北美最高峰麦金利山,为了让身体不断适应缺氧环境,为登珠峰做准备。
2003年5月22日,王石第一次攀登珠峰,这次一共有8个队员,王石被分在B组。
考虑到年龄,王石被特别优待,配备了两名高山向导,多带了一瓶氧气。也因为多带了一瓶氧气,所以王石的氧气流量就开得大一些。
但登山过程中,有队员受伤,王石的一名高山向导加入护送行列,把另一瓶氧气带走。冲顶珠峰,每个人一般背一至两瓶氧气,一瓶重8斤,两瓶就是16斤。
在海拔8700米,王石的氧气用完,他身体到达极限,距离峰顶还有600多米,队长命令王石立刻下撤,但他的意志告诉他:上去再说。
到达峰顶几分钟后,王石下撤遭遇濒死状态,没有太阳,但身体却有暖洋洋的感觉,是一种甜蜜感。
这是人濒临死亡的回光返照,意味着最后一个能源供应被调动起来了。那是王石人生最危险的20多分钟。
之后的路上,向导帮他陆续捡到了有残余的氧气瓶换上,一直撑到海拔8550米处,才捡到了一瓶有三分之一剩余的氧气瓶,脱离了危险。
从这些细节中,可以知道,王石为登山做了诸多准备,但身体和安排原因,登顶珠峰出现了一些差错,被照顾和优待在所难免,如果说被“抬上珠峰”,应是夸张之说。
从证明“我能,你不能”,再如今利用自身影响力,证明“我能,你也能”。在2008年至今的10年里,王石心态正在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在他看来,是他未来人生里的使命,希望能够为这个世界做出贡献。不过,王石是否逃脱了自利主义,从表现自己获得成就感,到为世界问题的解决奉献自己,还值得观察。
哈佛大学荣休教授,著名日本研究学者傅高义也为王石新书作序,他如此评价王石:
在哈佛大学,王石并没有成为一名学者,但他的确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他旁听了英语、宗教学、希伯来语、日本学和法律学的课程。
他确曾在查尔斯河上泛舟,并以哈佛为基地,继续前往美国和欧洲的许多地方旅行。
在写作本书时,王石不是简单地叙述他的经历,而是超越了他非凡的活动来阐释他的哲学,探讨在他征服世界的经验之上的意义,并为解决这个世界的问题做出积极的贡献。
傅高义说,王石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卓越人物,是一种超越世俗的自然力量,新书记录了一些他对自己非凡成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