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嘉谷,字树五,号树圃,晚年自号屏山居士,云南石屏人,云南独一无二的全国状元。袁嘉谷1872年生于石屏,21岁到昆明应试,22岁应科试,23岁应优贡试,又应乡试,因常列榜首,被学友尊为“课(考试)王”。26岁赴京应试不第,发愤归,自此后“住院潜修达五年”。31岁再次应试,榜发,取在二甲第六十二名,入翰林院,授职编修。不久,清廷开“经济(经世济民)特科”,袁嘉谷由尚书魏光焘保荐应试。榜发下来,在全国应试的306人中,袁嘉谷得经济特科一等第一名,大魁天下,是为“经济特元”,弥补了“云南不点状元”的空白。
袁嘉谷曾在云大执教十余年,是云南文化名人。袁嘉谷的字,自创一体,世称“袁家书”。从封建王朝的状元,做到现代高校的教授,古今唯一人,天下亦唯一人。
袁嘉谷有何事迹被人所称道?
袁嘉谷主要事迹:
1、不行愚忠之举
辛亥革命成功,清廷灭亡,不少自视为清朝遗老的人自尽以效忠,而身为清廷大员的云南状元袁嘉谷却顺应潮流,不行愚忠之举,有人曾诘难他:“张公(袁的岳父张竹轩以自尽效忠清廷)以广文小官而殉清,公身为显宦大员,既未殉清,又表彰殉清者,岂不自污?” 袁嘉谷回答说:“人各行其心之所安”。此后,袁嘉谷自甘寂寞,隐居乡里,埋头著述。
2、发现郑和故乡
袁嘉谷用晚年光阴,搜集、整理云南地方文献。当时大滇池南岸的昆阳月山,发现了一块《马哈只碑》,经袁嘉谷鉴定是明代航海家郑和为其父在故乡树立的墓碑。《明史》记载郑和是云南人,但不知道生在云南何地,经袁嘉谷此番考证,作了碑跋并倡议地方政府建亭保护,世人才知道郑和的故乡,知道云南产生过这样一个伟大的航海家。
3、拯救敦煌古籍
1909年,袁嘉谷任京城图书编译局局长。当年,法国人伯希和将已运至河内的敦煌遗书中的一部分,带到北京装裱,并在六国饭店举办展览。袁嘉谷与罗振玉、王国维、王仁俊等前去探看,见有《沙洲志》和老子《化胡经》等。与诸同事商议,认为“真稀世之宝也”,立即向学部侍郎严范孙报告,并提出了处理意见,由学部急电甘肃敦煌总督:“凡洞中片缣只字均检送来京,不得再失。”并将被盗运至西安等待出售的大批敦煌文物古籍拓片,禁止交易。使数千卷古籍得以及时追回,由学部收管,现存北京国家图书馆。
4、编辑云南图书
袁嘉谷1919年任云南图书馆副馆长。曾遍搜云南地方文献,与李根源共同辑刻有《云南丛书》,初编收书152种,二编收书53种;主编《滇文丛录》等,均是以传播云南文献为主。曾在文澜阁中辑录《四库全书》中关于滇人文献,如抄录谢肇淛《滇略》、沐昂《沧海遗珠》等。
袁嘉谷的爱国事迹:
1、主张不用外国工程师
1900年,义和团运动兴起,法帝国主义忽然占领圆通山,引起群众的义愤。袁嘉谷有《圆通山观赵文敏书法华经残本》诗句云:“金书残经岂足惜,山寺且阻游人登。似歌似哭山头鸟,欲明欲灭佛前灯”。此时,云南筹修滇川铁路他急函川督,不主张用外国工程师,建议请詹天佑工程师来滇行事。
2、驳斥日本人版权问题
袁嘉谷在学部任职时,当时翻译和文书都是日本人。他们说翻译印刷日文教科书妨碍了他们的版权,因而提出异议。袁当场驳斥道:“中华文献在你国传诵千余年,从未听说华人向你们索取版权,你们区区教科书岂能与我国典籍可比?”日本人当即被驳得无言可对。
3、病中起草《责倭寇》
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京、南京相继失守。袁嘉谷忧愤成疾,卧床不起,随即召集子女,说:“人知爱国爱家必以学问经验立其根本,处心积虑者久矣。我则人民知识犹浅,不暇自顾,以大国自豪。人侵我,我不备,战事起,人民涂炭,吾不忍见之矣。”病中起草《责倭寇》一文,未脱稿,竟于1937年12月23日与世长辞,终年66岁。
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举报/反馈

古今猎奇

10.5万获赞 1.5万粉丝
纵横古今,猎奇世界。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