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厂兴学
实业救国
张謇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
最近有位南通人将张謇的故事
创作成了连环画
1967年出生于江苏南通的瞿溢,毕业于长春大学,就职于南通博物苑,现为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南通市美术家协会理事。他专攻中国画之人物与花卉,擅长丝绸手绘和舞蹈速写,曾经在2000年全国丝绸手绘比赛中得第一名。作为国家选手,他先后赴捷克布拉格、印度新德里参加世界奥林匹克丝绸手绘比赛,均获银牌。
瞿溢的外祖父是南通大生纱厂的总工程师,外祖母、姑祖母、哥哥都是大生纱厂的员工,他16岁进入南通博物苑工作,这里也是张謇创办的中国第一所博物院。因为与张謇、与大生纱厂渊源颇深,近日,瞿溢创作的连环画《中国现代纺织业的先驱:张謇的故事》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瞿溢说,创作是一个变抽象文字为形象构思的过程,主要人物如张謇、翁同龢、袁世凯、张之洞等,需要以真人照片为蓝本,而有些场景也必须参考当时的照片。画最后一幅作品时,他特地到张謇陵园实地拍摄了他的铜像和墓景。因为抱着崇敬之情去画张謇,所以整件作品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和修改才最终完成。
下面就让我们通过瞿溢笔下的连环画
来了解中国现代纺织业先驱张謇的故事
中国现代纺织业的先驱:
张謇的故事
根据相关资料 整理/宋小萱 绘画/瞿溢
1.张謇生活的时代,是一个三千年未有的大变局时代。从19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社会潜伏好几十年的社会危机,伴随着外来因素渐趋恶化。社会经济结构和价值观念也在欧风美雨浸染下发生着变化。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商品和资本之门,士农工商四民分工的老观念也在慢慢发生变化。
2.直到1894年,42岁的张謇仍然奔走在科举之途。毕竟,他从幼年入学,便是这个世代务农家族的唯一读书人。张謇15岁进入科场,因为“冒籍”引发了连锁问题,前后五年张家几乎倾家荡产。1885年,张謇应顺天乡试,获中第二名,是南方士子的魁首。可惜接下来在礼部会试中屡屡败绩,多年科场消磨,张謇决心就此罢手,当听闻一位老友客死旅顺的消息时,他写道:“凄婉天涯,名心益冷。”
3.但是这一年恰逢慈禧太后六十大寿,举行恩科会试。76岁的老父亲希望儿子能够金榜题名,张謇为安慰老父,便在二月赶到京城应举。孰料这次竟中了状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
4.能够得中状元,除了张謇本人才学非凡之外,清流人士的长期奖掖也极为重要。在1894年前后,朝廷洋务清流对峙,新科及第的张謇是清流领袖翁同龢的门生,他卷入朝中党争,亦积极主战,战后又上疏弹劾李鸿章主和误国的罪责。
5.然而,毕竟有十余年出入幕府的眼界,和在家乡办实事的经验,甲午战败后,他反思战败原因,萌生“实业救国”的念头。他把国家比喻为树,教育就是花,海陆军就是果实,而树的根本则在实业。如果只是贪图花与果的灿烂甜美而忘记根本,那么花与果又“何附而何自生”?
6.此时,父亲的去世,把张謇拉离了活跃而复杂的京城政治生涯。他匆匆回乡奔丧,按照本朝的成例,在家守制三年。半年后,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张謇在日记里痛心疾首:“几罄中国之膏血,国体之得失无论矣。”依照《马关条约》,日本人可以自由地在中国内地设厂办企业。一场战争和一个条约,对中国人堪称精神上的当头一棒,这冲击也刺激张謇投身设厂自救的实际行动中。
7.1895年8月,张謇的机会来了。张之洞委任丁忧在家的他和国子监祭酒陆润庠(1874年状元)总理南通和苏州商务,筹办纱厂。状元下海办厂,这在当时确是一件无比轰动的事。而张謇做这一切均是为中国大计,而非个人私利。同时,他接受张之洞委托,亦有替读书人争口气的用意,世上都说书生无用,只会空谈、负气,他无论如何也要做出点样子来。
8.大生纱厂在1899年5月23日正式开始纺纱。五年的筹备工作可谓是艰涩坎坷,焦点在于集资太难。为了筹款,张謇奔走于南京、湖北、上海、通海各地,心力交瘁。尽管状元名气大,然而要从别人那里借到钱款,并非易事。万般无奈时,他常常跑到黄埔滩对天长叹流泪。有时候,张謇还得卖字筹措自己的旅费。
9.无奈之下,由两江总督刘坤一做主,将之前张之洞用官款购买、搁置在上海码头三年的美国纱机作价入股,纱厂改为官商合办。同时,张謇接受商董沈亚夫的建议,“尽花纺纱,卖纱收花”。恰逢当年市场不错,大生纱厂起死回生,当年便有盈利,1900年纯利便有5万两。其机纱以“魁星”为商标,以显示状元办厂,借此扩大销路。
10.在筹办纱厂的这段时间,1898年闰三月,张謇因丁忧期满,按照惯例回京到翰林院销假。此时正是帝后两党激战方酣,维新派则爆发出强烈的政治热情。张謇协助老师翁同龢,上了不少奏议,敦促朝廷调整政策,促进工商业发展。然而翁同龢此时的处境已极为微妙,不久便被开缺回籍。政海翻云覆雨,仕途险恶。
11.张謇在写给翁老师的送行诗里,相约“烟水江南好相见”。果然,在京城不过两个多月,他便匆匆南返,跳出政治旋涡,一心去开辟自己的第三条新路,“三十年科举之幻梦,于此了结”。
12.当日,张謇答应张之洞在南通办纱厂,心里尚有不甘,他认定自己以状元的身份去求人,忍受各种侮辱和讥讽,和从前入不了眼的人为伍,说些从前不会说的事,是“以爵然自待之身,溷秽浊不伦之俗”,因此常常觉得惭愧难当。
13.他未曾料想到,自己充满犹疑不安、筚路蓝缕走出的这一步,开创了一个新时代。他和1897年在苏州创办了苏纶、苏经纱厂的状元陆润庠,以及咸丰朝创办阜丰面粉厂的状元孙家鼐的子侄等,起到了巨大的示范作用——传统读书人也可以选择弃文经商,不再局促于科举一途。各地的监生、举人有感于地方贫瘠,纷纷办厂自强。当时临近滨海的川沙县便有读书人设了花米行、机器轧棉厂等。
14.大生纱厂利润总额逐年增长,眼见盈利丰厚,投资入股者自然增多。1903年,盛宣怀未曾使用的纱机也被大生吸收过来,总纱机增加到40800锭,占到当年全国纱锭的11.9%。到1908年大生纱厂共获纯利一百九十余万两,除了年息八厘的官息外,股东分红可谓丰厚。
15.但张謇不满足于仅仅设立一个盈利的工厂,他的长久设想是以大生纱厂为核心,不断扩大再生产,最后形成制造、交通运输、农垦水利及金融服务多业共行的大生集团。然后,以实业为基础,建设一个区域的理想社会,“父教育,母实业”,使大多数老百姓都能达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这是他1903年考察日本时,受日本人经营城市重视规划的启发。
16.按照这一规划,张謇在六七年的时间里在通海地区创办了大生轮船公司、通海垦牧公司等二十多家企业。此外,还筹建了通州民立师范学校(现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设农科、测绘、蚕桑等职业教育学科。1907年8月31日,大生召开了第一次股东大会,每位股东都分到了一把绘有公司地图和公司创业史的折扇。新的生产方式逐渐渗入这块古老偏僻的传统之地。
17.张謇开办纱厂之初,南通人不晓得工厂为何物,谣传工厂要用童男童女祭烟囱,女工要被洋鬼子割乳房。故而纱厂当时所招女工并不多。直到此后谣言渐息,女工才多起来。而大生的管理制度亦充分照顾到本地传统。每到农忙季节,大生纱厂便停产,让工人回乡务农,同时还领着工资;女工生孩子,厂里亦有补贴,小孩需要照顾,可以带到厂里由专人照看。
18.作为地方精英,张謇的经济实力,使得他可以承担起社会公共事务的责任。清政府在1904年加赏张謇三品衔作为头等顾问官。张謇考虑可能对自己经营实业有利,便接受了这个官衔。此后,张謇积极推进立宪,发起的预备立宪公会在1911年之前,做了不少卓有成效的工作,其中便包括编纂保护工商业发展的商法。
19.可以说正是像张謇这样源于传统士绅和商人阶级的精英阶层,依靠现代化的勃勃生机,逐渐摧毁了清政府的封建统治。1922年,70岁的张謇走到了一生的顶点。北京、上海报纸举办民意测验,张謇以最高票当选为民众“最敬仰之人物”。在他生日前后,南通城车水马龙,马路两旁扎起了彩色牌坊,方圆几十里的人都来看灯会,张謇一人的生日庆典,仿佛是地方事业成功的庆祝。
20.自从1916年与袁世凯决裂,政治于张謇而言,已经“兴味淡然若水”,他决心发展“村落主义”,经营南通的实业、教育、水利、交通、慈善诸端,在这江北一隅打造一个现代的桃花源。1920年他又发起组织“苏社”,谋划地方事业的发展。
21.小小南通成了民国的模范县,全国各地来的观摩者络绎不绝。在当年的访问者眼中,南通充满现代气息:大道旁柳树成行,满载面粉、棉花以及旅客的卡车、汽车在奔驰;高耸林立的烟囱在冒着烟,工厂的机器轰鸣声在回响;图书馆、博物苑、印书馆一应俱全;古老的城墙和城门被废除,代之以新的环城公路。
22.而南通的自治成绩激励了不少有理想的实业家。1921年,无锡的实业家荣德生到南通参观,深受触动,一个南通,因为有张謇这样的人物,就取得这样的成绩,他也愿从家乡做起。后来创办民生公司的卢作孚也在1922年去南通拜会张謇,此后他建设重庆北碚,亦可说是南通模式的一个翻版。
23.张謇一生,可谓是一位亦新亦旧的人物。他受德国俾斯麦的影响,认为富国舍实业与教育别无他途,欲兴教育,则先兴实业。在1910年南洋劝业会上,他正式提出“棉铁主义”。三年后,他在研究了晚清40年来中外贸易的材料后,认为列强输入中国的大宗商品棉和铁,造成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如果再不改变,即使不亡国,也要穷死。因此主张率先发展棉、铁,逐步全面振兴实业。
24.一生为事业生,为事业死。张謇入殓时,家人依照他的吩咐,给他穿上大生纱厂织就的布衣。三年后,他的儿子张孝若为父亲作传,请胡适写序。在序言中,胡适说在近代中国史上,张謇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他独立开辟了数种新路,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
来源: 人民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