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一六四四年农历四月二十一日夜,对于年仅33岁的吴三桂来说,算得上自己前半生最漫长的一个夜晚。面对使者从清营带回的消息,吴三桂痛苦地挣扎在道德与现实的边缘。作为闻名朝野的守边大将,吴三桂恪守着自己的人格理想,他是忠臣也是孝子,所以多年来始终以高傲的姿态拒绝着清朝的招降。然而此刻当陷入绝境的他不惜用“裂地以酬”为代价向多尔衮求援时,对方留给他的选项只有一个:投降!命运注定要把吴三桂塑造成一个悲剧式的人物,这个渴望挣脱宿命藩篱的中年人不禁仰天长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对我?
从父亲吴襄开始,驰骋疆场、精忠报国就是吴家毕生的追求。父亲数十载的浴血厮杀不仅在朝廷为吴氏一门树立了名声,也让从小耳濡目染的吴三桂坚定了做一个忠臣孝子的决心。然而历史刚刚进入一六四四年,命运就开始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将这名传统意义上的军人兼士大夫卷入精心布置的漩涡当中。这年正月,闯贼在西安改元,国号大顺,此时大明王朝的精兵良将已经损失殆尽,辽东的吴三桂成为崇祯皇帝手中唯一的底牌。三月初六,诏令抵达山海关,崇祯命吴三桂放弃宁远,火速前往京师勤王。面对这道诏书,身为宁远最高军事长官的吴三桂也曾有过一丝犹豫,因为此刻作为关宁铁骑首领的他还有另一个身份,那就是辽东最大的地主。放弃宁远就意味着放弃吴家所有的经济利益,但片刻踟躇之后吴三桂果断决定回师京城,自己毕生的人格理想,自己出生入死的人生追求不就是忠君报国的名声吗?
尽管前面是李自成的数十万农民军,尽管前路生死未卜,但吴三桂依然带着他的关宁铁军向北京进发。如果历史定格在这一时刻,吴三桂可能与文天祥等人并列成为后人的楷模,事实上仅仅在一个月后吴三桂也多么希望那个时候自己死于与闯贼的交战当中。然而命运不愿成全吴三桂的忠臣之梦,关宁军尚未抵达京师,李自成已经破城而入,绝望中的崇祯皇帝以自尽的方式退出了历史的角逐。皇帝已死,王朝覆灭,自己和手下的山海关将士瞬间成了漂于海上的浮萍,今后该何去何从?不久之后,北京的大顺政权派来使者招降吴三桂,与使者同时到来的还有父亲吴襄的一封劝降信。吴三桂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岔路口上,大明已亡,忠臣固然做不了,但投降仍可保全家小,既然天意如此,那就做一个孝子吧!
可惜命运总是跟吴三桂作对,就在关宁军已经将山海关交割给大顺军并且向京师走去的时候,吴三桂做梦也想不到的奇耻大辱降临到了自己头上。父亲吴襄被农民军严刑拷打、奄奄一息,宠妾陈圆圆被刘宗敏霸占,吴三桂心中最后一道底线被彻底撕裂。如果按照正常人的思维,大顺集团只要不是一群白痴,面对吴三桂这样的实力派起码要做一些统战工作,可惜他们没有这样的自制力,这也注定李自成不是一个可以改朝换代的君主。本来一路上都在幻想到达京师之后的荣耀和排场,结果现实却给吴三桂这样一记耳光,愤怒淹没了所有的理智,他立即调转马头,重新杀向山海关。激战过后,吴三桂再次成为宁远的主人,但一个深刻的问题却摆在他面前,确切地说是摆在一群无家可归的大明遗民面前,今后的路怎么走?
与李自成决裂之后,吴三桂在这个世上已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坐标,尽管手中握着沉甸甸的山海关和关宁铁骑,他却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感觉到孤单和无助。李自成显然不会善罢甘休,一场殊死决战不可避免地要在两者间拉开帷幕,面对十余万闯贼的兵锋,仅有三万将士的吴三桂如何抵挡?显著的实力对比让吴三桂想到了北方的清朝,此时只有八旗兵能够与李自成抗衡,于是吴三桂亲笔手书一封借兵信送往沈阳。尽管向昔日不共戴天的满清发出请求实在有违吴三桂的心意,但吴仍旧希望对方能够念他亡国孤臣的忠义,出兵相助消灭李自成,事成之后“割地以酬”。同时,另一封公开信也从山海关发向内地,这几乎可以被看作是一份檄文,信是吴三桂写给父亲吴襄的:
“不肖男三桂泣血百拜,上父亲大人膝:父亲一生素以忠义自居,如今虽大势已去,亦当拼尽全力;不成则应以身殉国难,儿子定为父亲报仇。即使不成功而成仁,我父子二人不亦留忠孝之名乎?父亲为何忍辱偷生,做此不义之举?既然父亲不能做忠臣,三桂又安能为孝子?自今日起,儿与父断绝关系,流寇即使把父亲置于刀斧油锅之上,三桂也绝不回顾。”
大义灭亲的言辞透出的是吴三桂的决绝,同时也刺激着李自成攻破山海关的决心。四月二十一日上午,十万农民军对山海关展开了全面进攻,吴三桂的三万守军勉力支撑,一日之内山海关的四座辅城有三座险被攻破,如果再无援兵出现,山海关易手是迟早的事。在这一天的战场上,吴三桂不止一次向东眺望,他多么希望在自己某一次的回首中能看到清军的身影,但整个白天东方都静悄悄的,直到夜幕降临。当李自成的最后一波攻势随着夕阳沉寂下来之后,双方都偃旗息鼓,等待明日再战,这个时候清军的马队缓缓向山海关走来,可就在距离山海关咫尺之遥的地方忽然停住。一天大战下来,吴三桂已经明显感觉到自己守不住,如果今夜不能使清兵入关相助的话,明天山海关必破。此时清兵的停滞不前给吴三桂释放了一个重大信号,他们在“待价而沽”。
这个夜晚堪称吴三桂最煎熬的一个夜晚,吴军的使者整整八次往返于山海关与清军大营之间,吴三桂试图与对方讨价还价,但多尔衮给出的选择只有一个:降清!“投降”这个字眼剧烈地刺痛着吴三桂的神经,曾经的自己无数次以俯视的姿态拒绝清朝的招降,在一个传统士大夫的心中,不论投降得到的封赏多么优厚都抵偿不了精神上的损失,然而现在自己已经没有了退路。陷入绝境的吴三桂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无力,世事巨变终于击碎了他背负已久的人格理想,既然做不了忠臣孝子,那就把自己从忠君报国的道德外壳中剥离出来吧,只是这种剥离是那么的剜心刺骨。
四月二十二日,清吴合兵一处,辕门外三声炮响,军令如山,多尔衮下令吴三桂率领关宁铁骑作为前锋出击,事已至此的吴三桂连犹豫的机会都没有。战斗进至中午,关宁铁骑伤亡殆尽,但清军依旧按兵不动,直到吴三桂身边的随从已经屈指可数之时,八旗军突然从侧后冲出,大顺军猝不及防,迅速溃败。随后李自成带着残部仓皇逃回京师,山海关大战以清军的完胜告终。此时孑然一身的吴三桂面对着尸横遍野的战场心如刀绞,如果说此前是手握山海关和关宁铁军的吴三桂在选择历史的话,那么眼下孤家寡人的吴三桂就只是历史的一枚棋子。硝烟散尽之后,多尔衮加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同时划拨一万清军归吴调遣,但事实上双方都明白吴三桂作为一支独立力量的历史已经彻底终结,此后他只能像猎犬一样顺着主人的意志行事。
四月二十三日,父亲吴襄被李自成杀害,三天后吴家三十余口被满门抄斩。吴三桂赫然发现自己奋斗一生的努力在命运面前是那么的不堪一击,他失去了军队,失去了家庭,失去了理想,或许他的人生从33岁那年就已经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