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名片】
泊尔江是蒙古语,汉语译为浑浊,因境内有一片含碱和硝的海子而得名泊尔江海子。小镇处于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地的交吻地带,109国道横穿东西,小镇曾因海子而热闹繁华,被誉为“东胜小西湖”;也因世界濒危物种——遗鸥来了又走,走了又来备受国际瞩目。小镇总面积1051平方公里却有90%以上都是禁止开发区,70年间小镇是如何突破发展瓶颈,实现美丽嬗变的呢?今天的小镇故事,我们就从这片海子说起。
海子静谧而富有生机
清晨,伴着东边的鱼肚白,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胜管理站站长任永奇开始了一天的巡查。
早上,这个6平方公里的水域特别热闹,遗鸥、白琵鹭、赤麻鸭等鸟儿自由鸣唱、婉转动听,湖心岛成了这些生灵不被打扰的风水宝地,海子就像一条柔软的飘带攀附于黄土地上,静谧而富有生机。
任永奇是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胜管理站站长。1979年,18岁的他从部队转业分配到泊尔江海子国营治沙站,从最初的造林治沙到后来的保护区管理站站长,40年间,他见证了海子从兴盛到衰落,从消失到回归的全过程。在任站的带领下,我们找到了上个世纪60年代,伊克昭盟最早的国营水产公司——伊克昭盟阿拉善渔场,渔场就坐落在海子的西北角,坚挺的牌坊、清晰的砖瓦结构、“渔政”的大字报、简易的地下冷库、还有几十米深的老井,似乎都在向我们诉说着当年的热闹与繁华。
△上世纪60年代建成的伊克昭盟水产公司旧址
正是在渔场的带动下,当年从事商业、服务业、运输业等乡镇、个体企业就有139个,泊尔江海子也成了东胜农村最大的集镇和东胜西部的政治、商贸、文化中心。八十年代中后期,在国营体制改革的当口,内蒙古野生动物调查队来泊尔江海子调查时,发现了一只死去的鸟,体内还有几枚没有产出的卵。经过鉴定,确认这就是遗鸥,泊尔江海子是遗鸥的栖息地、繁殖地。就这样,海子被重点保护起来,渔场就此在泊尔江海子发展史上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退出了历史舞台。
△上世纪80年代任永奇与鸟类学家
在泊尔江海子研究遗鸥
遗鸥意为“被遗忘的鸥”,在鄂尔多斯遗鸥种群发现之前,全世界被发现的遗鸥不过5000只。为了更好地保护这块湿地与遗鸥,1998年内蒙古自治区批准在此建立了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2001年,又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为遗鸥数量大、繁殖稳定,第二年泊尔江海子便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编号1148。
一道禁牧令 绿了草场 富了老乡
上世纪50年代“禁止开荒,保护牧场”,60年代“种树种草”,70年代“农林水综合治理”,80年代“植被建设是最大的基本建设”,鄂尔多斯生态建设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歇。但是,随着毛纺业快速崛起,山羊绒"软黄金"迅速走俏,刺激了农牧民的养殖激情,过度放牧导致大片草场、植被被破坏,大片黄沙卷土重来。保护农民的眼前利益,继续走传统畜牧业的老路,还是刮骨疗毒,着眼于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999年,东胜区政府痛下决心,发布全区实行禁止放牧的政令,全面推行舍饲养畜、封山育林育草。这个政令彻底改变了泊尔江海子农民的命运,折家梁村的王占荣就是其中之一。
△鄂尔多斯生态建设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歇
王占荣现在是泊尔江海子镇折家梁村的党支部书记,也是出了名的致富带头人。1990年,王占荣17岁,他的第一桶金就是从羊身上得来的。
禁牧政策的实施让农牧民告别了千百年来沿袭的传统生产方式,家家户户盖起了棚圈,开辟了饲草基地,农牧民种草的积极性比种粮还高,而在泊尔江海子大伙儿卖羊的积极性比养羊还高。
很快,泊尔江海子便成为全市最大的活羊交易集散地,辐射山东、陕西、山西、青海、甘肃等十多个省,最多的时候年交易量突破了50万只。农民变成了“羊经纪”,依托活畜交易发展第三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在农牧民身份转变中起到了关键性的“助攻”作用,一道禁牧令,绿了草场、富了老乡。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折家梁村作为鄂尔多斯市的改革试点,全村2709人变成了股民,土地也实现了最大化利用。
今年,折家梁村把荒废多年的3300亩土地集中起来,通过规模化、机械化、科学化种植,平均每亩地收入在1500元以上,是以往农民种地收入的3倍。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泊尔江海子人在牢牢守住生态底线的同时,并没有放慢绿色发展的脚步,植被覆盖率从50年代的不到50%提升到现在的8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从不足50元达到了现在的18000元,增长了360倍。
当年,鄂尔多斯高原最早的渔场在这里已成为了人们的美好回忆,海子催生的渔产业却在全市方兴未艾,大树湾鲤鱼跳龙门、黄河古道鱼网上走红、小滩子鱼“识得乡愁味”。与此同时,2016年我市通过实施引黄济湖工程,使泊尔江海子湿地面积从不足3平方公里恢复到7平方公里,今年4月份,阔别13年的遗鸥又回到了海子。如今,在泊尔江海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象就在眼前铺开……泊尔江海子镇就像花一样,静静地积蓄着绽放的能量。
编后语
壮丽七十年,奋斗新时代,16集大型系列组合报道《小镇故事》到今天为止就全部播发完了。在为期三个多月的时间里,鄂尔多斯广播电视台全媒体新闻中心8个小分队、16路记者,行程上万公里,探访鄂尔多斯大地的各个特色小镇,用镜头讲述鄂尔多斯70年来的沧桑巨变和奋斗故事,向世人展示了鄂尔多斯70年来的发展脉动和壮美画卷,生动阐释了“战胜自我、推进文明、实现跨越”的鄂尔多斯精神。
《小镇故事》从历史和发展的维度,全景呈现了真实、全面、立体的鄂尔多斯。报道播出以后,新华网、人民网、新华社客户端等纷纷予以转发,浏览量屡创新高,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70年砥砺奋进,鄂尔多斯人勇毅笃行,在无路处蹚出新路,在奋进中开辟坦途,把一个个困难踩在了脚下,把一个个胜利刻在了历史深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鄂尔多斯蓄势待发,更有决心和勇气,攻克新长征路上一个个新的“娄山关”和“腊子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鄂尔多斯风华正茂,更有信心和底气、继续书写新时代的精彩华章。
小镇
小镇与我们
我们
泊尔江海子镇
小镇故事东胜采访组记者栗晗、任文恺、王鑫来到东胜区泊尔江海子镇,探寻小镇70年来的发展变迁,向世人讲述这个因“海”而生的小镇的动人故事。
位于沙漠边缘的泊尔江海子镇90%以上的区域都是禁止开发区,耕地有限、限制条件多,世界濒危物种——遗鸥来了又走,走了又来,在这片美丽而神奇的地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采访中,由于遇到强降雨和冰雹天气,采访车辆被湍急的水流围困,为了不耽误采访进度,大家脱下鞋子趟水继续赶路。
为了能够拍到早晨海子最热闹的画面,记者与保护区站长任永奇同吃同住,伴着东方的鱼肚白,跟随任永奇走进海子,看到13年后重新回归保护区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遗鸥,还有多年没有在这里出现的鸬鹚、白琵鹭等近30多种2万只鸟类,采访组队员激动得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记者在泊尔江海子取景
在全市第一个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村泊尔江海子镇折家梁村,今年全村2709人从村民变成了股民,也使以往闲置的土地资源实现了最大化利用。闲置了十几年的土地上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大家为泊尔江海子镇守住生态底线的同时,实现高效绿色发展而感到欣喜。
△记者采访折家梁村党支部书记 王占荣
一周的集中采访虽已结束,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还时常在我们脑海中萦绕,就像花一样,静静地积蓄着绽放的能量。
△小镇故事东胜采访组合影
来源:鄂尔多斯广播电视台
举报/反馈

鄂尔多斯发布

39.1万获赞 13.3万粉丝
“鄂尔多斯发布”有速度、有温度、有态度
鄂尔多斯市新媒体中心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