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房前屋后都是邻居,大爷、大妈、二叔、三姨、刘奶奶、王爷爷、八哥、三弟,没有血亲关系,却天天在一起,农村的邻居,不但是邻居,还是工友,一起上工,一起下工,城市里也有很多,一个胡同,一栋筒子楼都是一个单位的。
日常交往经常不分彼此,今天你家做饺子没有醋,二大娘家先借二两,明天他家做面条,没有蒜,又到我家要两头,夕阳下,房根下、胡同里,你一桌,我一桌,也有端着一碗饭,四处溜达着吃的,也有聚在一起喝两口的。
平常没事,一群老娘们,你说李家长,我说张家短,经常惹是生,弄得鸡飞狗跳,老爷们不去工作,一般聚在一起打个牌,也有喝酒的,孩子们玩的可就更多了,可以说是“上山下河”,捅马蜂窝。
总之,小时候的邻居,或者说父辈们的邻居时代,和现在完全不一样了,对门住着的人家,可能十年都不一定有过任何交集,所谓的邻居,已经不是当初我们想象的邻居了。
人类是群居的动物,一开始是部落,大家一起吃,一起工作,后来社会进步了,乡村出现,人们的群居主要是宗族形式,又后来,建立的城市,居住的人被安置在城市,我们认知的邻居形式开始出现,进入新中国后,农村是以农活为核心的邻居形成,城市是以一个工作单位为核心的邻居形式,之前无论什么形式邻居,基本是数代人,几乎没有任何流动性,现在我们的城市化进程,打破了原有的群居的模式。
首先,是以工作为核心模式打破,农田种植机械化,集中化,不再需要这么多农民,外面打工的机会有非常多,所以可以不必老死在一个村庄里,城市的企业以多种形式存在,工人流动性非常快,间接的使邻居的流动加快,所以邻居之间没有必要再耗费时间、精力去经营这份感情,因为相处的时间相对非常的短;
其次,居住模式的变化,以前我们居住的大多是平房,邻居之间真是“低头不见抬头见”,而现在多楼房为主,不会再有“夜不闭户”的情况了,而且我们居住的楼房,被弄得干净整洁,邻居们也不好意思串门,一个单元里,会客、厨房、卧室、卫生间都在一起,也不便于会面,这样从客观上限制了邻居们的交流;
另外,教育和社会层次差距加大,以前无论是农村的邻居,还是城市里的邻居,文化和社会层级都是一样的,接触到的事情也都是同一级别的,在一起交流没有障碍,而现在,受教育的程度不一样,工作环境不一样,社会层次不一样,都有区别,甚至于有巨大的区别,所以邻里交流变得越来越少变少。
再有,没有闲暇的时间了,也没有了心情,现代的人们,工作、学习、生活压力巨大,时间基本上都贡献在了打拼上,根本不可能想以前一样,种地就一直种地,在一个企业就一直在一个企业,上班下班,下地回家,简单的生活变的约来约复杂,回到家累的和死狗一样,那有时间和心情去和邻居闲扯淡呢?
还有,交流目的性越来越强烈,以前邻居之间沟通、交流、玩玩乐乐,基本上就是生活中的闲事,无论短期,无论长远,没有什么目的性,非常纯,而现在的交流变成了社会谋生的组成部分,是受利益驱动的,而邻里交流本性就没有什么利益性,所以没有人再做这个“无用功”了。
我们已经无法再回到从前,进步是有代价的,获得和失去是相伴的,很多情况下,就是因为失去,才能获得。如果和现在的生活对比,那时候是苦了些,不过只是对比而已,其实在当时来说,并不见得真正是苦的,就像将来,也会认为现在苦是一样的。那时候的我们,无论苦不苦,心里却是甜的多。
举报/反馈

子曰孟说

1.6万获赞 1584粉丝
子曰成仁,孟曰取义!
总监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