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格乃是一种俗称,大家约定俗成 ,便于理解和传播
学术专著中关于安装透光的格子或“窗棂”的部位,称之谓“格眼”或“花心”,也有的叫“格心”组成格心图案的纯木条或经过雕刻加工的木条,叫做“棂”、“条桱”或“棂条”到清代时则直接称之谓“棂子”,因而带有整个图案的木框就叫做“窗棂”因为隔扇的意义既可以说是门,又可以说是落地的窗,故格心就统称之为“窗棂”
以上图为例,这个纹样我们中国古人把它叫做“六方式”,用现代的话来说,其实就是正六边形,因为我们的古人在当时还没有现代的几何术语语境,所以就叫做六方式,六方就是六边的意思,在意义上和六边形是一样的,同理,古人把正八边形也叫做八方式。
江南小木作外檐装修上,把这种纹样称之谓“六角景”,六边嘛也是六个角,所以叫六角也是六边形的意思,这也是延传下来的一种叫法。北方把这种六边形的纹样,叫做“蜂窝锦”,指连续的六边形象蜂窝,比较形象。还有的书籍上称之为“龟背锦”,这个叫法其实不太严谨,有一种类似龟背的纹样是不规则的细长型的六边形,恰和龟背纹很相似。日本的组子把这种纹样称之谓“积石龟甲”,即堆积六角形的意思。不管叫什么名字,反正就是这个纹样。
在规则几何图形中,能做到即拼接无缝隙,又可以规则正延续的就只有四边形和六边形。因此不管是中国古代花格还是日本组子,反复用这两种基本几何图案制作的纹样就尤其多,其中又以正六边形运用的多而突出。
我说过:历史上很多格子样式,经常一种图纹样式有多种叫法,书面和口语的叫法不同,官方和民俗的叫法不同,由于历史的沿革,造成古今叫法不同,因为地域的差异,又造成南北方叫法不同。总之由于各方面的差异,造成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层面的认知,或关注点不一样,而叫不同的名字,这是个很正常的现象。
例如在木结构的构造中,除梁柱类构件外,还有一类构件便是斗拱,北方人称之谓斗拱,江南叫牌科。在宋营造法式中叫斗拱,在清工程做法中称之谓斗科。同一类东西,宋时清时叫法不同,南方北方叫法各异。又如隔扇的构造,框木宋代叫做“桯”,(桯字发音ting,意为植物果实下部的细杆或蔬菜等的花轴,例如高粱的桯杆用针线穿起来制作锅盖,用麦子的桯子编成辫子再缝制成草帽)。清代则称竖的木框条为“边梃”,横的木框条为“抹头”(抹字音ma,即是抹布、抹桌子之发音)。隔扇下部装的实心木板,宋时叫“障水板”,清则叫“裙板”。在格心和裙板之间加的腰板,宋时称“腰华板”(通腰花板),清则叫“绦环板”。这些现象不一而足,是由于历史和地域等多种原因造成的,没法也没必要去统一。只要知道是指什么就可以了,名字毕竟只是个符号而已,究竟来说假名与实相并不相干。
此木结构花格系列,由半个木匠张均成于2019年设计完成:设计稿达50份之多,涉猎中国古代营造宫殿、寺庙、园林的学术专著,参考了中国古代门窗隔扇的表现形式,借鉴了受中国文化影响颇深的东南亚国家,如日本、韩国等木结构的工艺原理,并结合当下及未来二十年建筑空间软装的风尚,设计了这些稿本式样。
此系列花格的制作,本着弃糟取精的原则:从构成、尺寸、工艺、表现形式、艺术效果等方面,都进行了反复调整,以期在未来的空间软装中,真正体现出木结构应有的精彩,为未来的软装设计,提供标本型的木结构参考元素。用木结构的表现形式,为未来的软装时尚注入新鲜血液。并根据图样的构成原理和视觉效果,由半个木匠张均成重新订正命名。
关于半个木匠张均成:
明式家具研究学者,古典家具榫卯研究 创始人网络热传33种榫卯结构整理制作者,木结构研究学者从事美术、工艺美术工作20余年,画家 工艺美术家左手搞艺术,右手当木匠 = 半个木匠更多木结构---家具木结构、木结构花格、建筑木结构,半个木匠微信公众号:古典家具榫卯研究(gdjjsmyj)可查看更多历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