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周年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101所创建61周年。一个甲子的峥嵘岁月,砥砺奋进,101所伴随着共和国雄壮前行的脚步,始终坚守航天报国的信念,牢记新时代航天强国建设的崇高使命,以创建成为国际一流宇航动力试验中心为奋斗目标,立足新时代昂首踏上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努力为建设航天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以国为重奠基石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抗美援朝战争停战之后,为了打破以美国为首的核大国的核垄断、核讹诈,建立我国自己的国防尖端科技工业体系,争取和平发展的国际空间,新中国的决策者们决定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发展中国自己的国防和航天事业。1958年3月10日,当时的国防部长彭德怀元帅亲自签署命令,批准“8103”工程(即火箭发动机试验站的代号)的设计任务书。1958年4月10日,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发动机试验基地---国防部五院试验站宣告成立。试验站的成立,开启了中国航天动力事业的新纪元,成为了中国航天动力事业的起点和发源地。
建站之初,工作、生活条件极为艰苦,创业者们白手起家,从零起步,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仅仅用了短短的几年时间,就建成了我国第一个相当规模的火箭发动机试验研究基地,完全具备了承担完成当时各种导弹武器型号、运载型号全弹、动力系统、发动机及组合件试验的功能和能力,建设规模和水平位居亚洲之冠,接近当时世界先进水平,为我国仿制成功“1059”、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发导弹武器飞行试验成功和两弹结合的导弹核试验成功以及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为我国国防建设、导弹事业创立和发展、航天事业里程碑式的发展跨越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航天液体动力事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奠基石。
改革开放带来新机遇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之后,随着试验站改名为研究所,101所改革发展建设的步伐迈的更快了,转型发展的目标明确,科研生产试验成就斐然。
期间国家先后实施了331工程、载人航天、北斗导航、探月工程等重大航天工程,固定资产投资和能力建设投入出现了一个新的高峰,为了满足重大工程研制需要,101所先后建成了为神舟飞船和探月工程服务的GS-2和GS-3高空台、探月整机台,以及液氢液氧发动机试验台、组合件试验台等一系列发动机试验和配套设施,承担完成了大量地面和高空模拟试验任务,同时对2号台和4号台、爆破台等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和能力提升工作,以满足新型号研制试验和靶场飞行发射任务的急需。特别是为确保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和发射计划,新建了我国唯一的动力系统试验台、YF-75D试验台和低温综合试验区,圆满完成了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全部3个型号8个模块12次动力系统试验任务,为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快速发展,101所不断完善试验设施条件,提升试验技术水平,优化型号科研生产管理模式,任务范围和试验能力得到大幅拓展和提升,已经成为我国技术先进、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航天动力综合试验中心,形成“一所三地”科研能力布局,可以承担火箭、卫星、飞船、月球探测器、火星探测器等各类动力系统、发动机、组部件、推进系统以及整机等研制试验任务,获得国家级国防重大科技成果奖200多项,授权专利300多项,在高质量保证成功、高效率完成任务、高效益推动航天强国和国防建设方面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新时代再创新辉煌
进入新时代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101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精神,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在改革发展建设各个领域积极推动全方位深层次的华丽转身,高质量发展再次展现出新的美好前景:
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力度。经营模式实现多样化,拥有多个公司运营平台,建立了事业部制体制和多个专业技术研发中心。优化调整机关部门职能,构建简约高效科学的组织架构和内控体系,改革出台新的薪酬分配和激励政策,完善优化了有利于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环境。
任务领域大幅拓展,科研能力今非昔比。逐步形成一所多地的科研能力布局和一流完备的科研生产管理体系,可以承担从阀门、箱体、组合件,到发动机、动力系统和整机、全箭系统试验,从地面到空间模拟,从常规到低温氢氧发动机试验等各种型号任务。拥有中国航天液体推进剂研究中心,开展新型推进剂技术研究,液体推进剂研制生产完整体系日臻完备。液氢生产能力不断扩展,液氢产能跃居全国首位。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了航天绿色推进剂研究与应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10个科技创新平台,突破并掌握了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专职研发人员占科技人员比例达到40%以上,积极争取国家和航天重大科研课题研究,每年投入科技创新经费5000余万元,开展新项目新技术立项研发工作,科技成果向市场化转化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航天技术应用转化实现新突破,新项目新产品研发成果层出不穷,营收规模较快增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持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化拓展能力,烟机成套设备、改性材料和氢能应用等重点产业化项目发展势头良好,前景广阔。设立了集团公司氢能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北京航天银翔汽车材料研究院、航天六院工业废水处理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绿色航天动力试验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烟草膨胀技术开放联合实验室、烟草-航天技术联合实验室等多个研发合作平台和实验室。
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占科技人员比例达到60%以上,其中硕士200多人,博士40多人,为101所快速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智力保证。领导干部能上能下,机关人员全部竞聘上岗,加大各类考核和激励政策推行实施力度,大力营造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浓厚氛围和良好环境。
经济规模、经济实力大幅跃升,总收入从“十五”末的2亿元增长到17亿元。职工收入也保持同步较快增长,各项福利待遇有了较大提升,工作、生活条件极大改善。完成了北山危房搬迁和新小区建设,极大解决了干部职工的住房难题。新建综合科研楼,首次实现科研办公区和试验区分离、集中办公的历史遗留问题。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支持青年员工岗位成才和建功立业,关心关爱离退休老同志,引导和培育正能量,大力营造和谐稳定发展的良好氛围。
面向新时代新机遇,101所将紧紧围绕集团公司“两个世界一流”和“三高”发展新要求,瞄准国际一流宇航动力试验中心的奋斗目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在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征程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贾广栋)
数读辉煌
月异的变化,是砥砺奋进的决心信心,是61年辉煌成果的生动体现。从人才队伍、职工队伍到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从组织架构、体制机制到能力布局、一所三地,从单一军品到军民并举,101所在创建国际一流宇航动力试验中心和实现“三高”发展的征程中阔步前行,不断迈上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峰。(田源)
百姓情怀
“安居梦”联结着“航天梦”
作为一名航二代,曾经在101所北山头上的平房里“蜗居”了几十年,对房子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
参加工作之后,自己恰巧与基建管理工作不期而遇。也许是命运的安排,自己有幸经历了101所职工住宅建设的几个里程碑式的时期,特别是北山危房搬迁改造,也许会成为自己一生中值得大书特书的篇章,也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101所发展建设、尤其是职工生活变迁的新征程新辉煌。
说起101所北山头,生活在云岗的人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那里曾经是北京人心中的“小西藏”,条件艰苦不说,还远离市中心,各种不便就别提了。101所的干部职工特别是老一辈和航二代们几乎都有在北山破旧低矮的平房里、没有客厅的老式单元楼里生活、成长的经历。
“老楼”,是101所北山头上最早的宿舍区,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那个时候职工宿舍少,条件差,一个套间三间卧室分给了三户人家,既当客厅又是起居室,卫生间、厨房大家共用。这里也是我出生的地方,因为人口多,所以分到了一个带阳台的大单间,这在当时就算是“豪宅”了,虽然它只有十几平米。一家子人住在一个房间里,生活非常不便。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老楼进行抗震加固,许多人家又搬到“108凳”临时搭建的抗震棚里。
改革开放以后,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为解决职工住房问题,所里把北山中平房的公建改造成了宿舍,后来又在山梁两侧挖出平地,也就有了东沟、西沟的平房。每套房子虽然使用面积仅有36平米,但是单位统一接通了暖气和上下水,还有一个小院子,这是我也上了小学,我们一家四口人搬到了东沟平房,我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房间,虽然它小到只能放下一张单人床。因为房子小,所里出钱在院子里的空地上搭建了简易厨房,后来各家又找些碎砖头,职工之间互相帮忙盖起了棚子,当作储物间。各家小院子里种上几棵香椿树,搭起葡萄架,清水砖墙的房子顿时有了绿色的生机。在这里我们一住就是20多年。
上世纪九十年代,所里又陆续在医西小区、南宫小区、物资部小区开展新住宅楼建设,近六百户老职工先后改善了住房条件。但是仍有一大批年轻的科研技术骨干及员工住房条件较差,住房矛盾极为突出,职工反映强烈,成为影响企业稳定的重要因素。更好地解决无房户职工的住房问题,改善职工的住房条件,为职工营造安居乐业的新居靓巢,成为了所党委所班子心系民愿的一项大事,从2008年开始,所里着手研究改造危房和老旧平房,规划新生活小区建设,职工听闻此消息,奔走相告:住新房子有盼头啦!
北山生活区危旧房改造项目的顺利实施,不仅改善了职工的居住环境,而且让更多的普通职工提前实现了“住有所居”的“安居梦”,给职工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这项惠民工程牵动着广大一〇一所干部职工的心。而我也有幸作为一名建设者、参与者,从建设用地的规划、设计、拆迁、建设到住房分配,我参与并见证了全过程,并作为建设方在质量终身责任承诺书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从那一刻起,我深切感受到肩上的责任,那是400多名职工的寄托和对新房的翘首企盼。
2016年的春天,住在一○一所北山新小区的职工们见面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恭喜搬新家了!”是啊,这是北山人期盼了近十年的新家园,这是年轻的动力人的新家园,它承载着一代航天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如今的北山头破损失修的平房已经不复存在,一座座新楼拔地而起,优美舒适的绿化花园环境,宽敞整洁的道路和停车场,健身广场、儿童娱乐、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场等完善的文化体育设施,社区服务站、生活超市等生活配套设施,景色宜人、鸟语花香的美丽家园成为了云岗地区的新风景。处处可以看到老人们幸福开心的笑容,年轻人守护着老人,牵领着孩子在小区散步嬉笑的温馨画面。因为和北山头有着不舍的情结,我把小家也搬回到了这里,巧的是楼座的位置正是我以前小家的地方,那也是我的孩子出生的地方。在入住北山新小区的第二年,适逢高考,孩子考取了北京市理科第一名,进入了自己向往的大学学习,或许是这个原因,在以后大家都笑称北山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
北京的初秋,天高云淡,一缕阳光照进了房间,望着窗外熠熠生辉的楼房,我的心中充满了感激,曾经梦想中的新家变成了现实,职工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变成了现实。70年岁月峥嵘,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职工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从简易小平房到电梯楼房,从租房到属于自己的住房,职工的住房发生了巨大的变迁。
于我而言,作为一名航二代,一名见证者,我深刻地感受到祖国强大,航天事业发展给百姓们带来的福祉,职工们收获着满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从老子的“安其居,乐其业”,到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再到习近平总书记心系百姓安居冷暖,始终把“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目标”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家是温馨的港湾,“安居”是“乐业”之本,“安居梦”就是百姓的“幸福梦”,百姓的“幸福梦”联结着航天强国梦,伟大的中国梦。
今天,一代年轻有为的航天人、动力人牢记航天报国志向,坚定航天强国信念,不忘初心和使命,为建设航天强国作出自己的贡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实现航天梦而努力拼搏!(杨海英)
薪火相传
动力先行的“排头兵”
101所运载试验技术事业部总经理刘瑞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奋斗的青春最美丽。投身航天近30年,把最美好的青春时光献给了她所钟爱的航天动力试验事业,她见证了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辉煌时刻,直接负责并亲身参与了长征系列火箭、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动机、动力系统的地面试验任务,为数不清的发动机发放了飞天许可证。
青丝添白发,岁月铭功勋,她就是中央企业劳动模范、全国巾帼建功标兵、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次飞行任务突出贡献奖、航天贡献奖获得者,首届“感动六院”十大人物,火箭发动机及动力系统试验技术领域专家,101所运载试验技术事业部总经理刘瑞敏。
火箭发动机试验是型号研制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靶场飞行发射前最重要的地面试验。面对严峻的质量形势和高质量保证成功、高效率完成任务的新挑战新要求,她深入分析研究型号试验规律,积极改进优化科研生产管理模式,加强试验全流程质量管理,大力弘扬航天“三大精神”,攻克数十项关键技术难题,在“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北斗导航”、“探月工程”等航天重大专项工程的大型试验设施建设和上千次研制试验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型号研制试验任务逐年增长、日益繁重的情况下,她迎难而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负责,戮力攻坚克难,带领事业部干部员工规范管理、优化流程、严控风险、提升能力,创造了捷报频传的优异成绩,为建设航天强国、创建国际一流宇航动力试验中心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田源)
张平/编辑
张美书/监制
欢迎访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六研究院
投稿邮箱:httjnews@sina.com
主办:航天六院企业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