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铠甲和武器是国力的体现,也是国家军事实力的证明,故“甲兵”,就成为古代战争的代名,《荀子.王制》中言:“以不敌之威,辅服人之道,故不战而胜,不攻而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是知王道者也”。
▲秦朝初期的石胄、石铠,1998年于陕西咸阳秦始皇陵外城k9801陪葬坑出土,今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馆。
对于国家,对于战争,铠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故历朝历代,皆有新式铠甲出现,从早期的石胄、石铠、皮甲、铜甲等,到日后的铁甲,棉甲等,中国铠甲的发展史,几乎贯穿整个冷兵器时代,堪比中华五千年文明。
▲先秦时,主要用皮作甲,称甲、介、函等。战国后期,铁制铠甲出现,皮质的仍称甲,铁制称铠。唐宋以后,不分质料,或称甲,或称铠,或铠甲连称,已无明确分别。
数千年的铠甲发展中,有一种铠甲名曰”明光铠“,工艺精湛,声名远扬,是唐甲的典型代表,被誉为中国铠甲的巅峰之作。
▲现代复原的明光铠形制,在复原上找准了”胸前有两片板状护胸“的特点。
明光铠最早在东汉三国时期见于史书,曹魏的曹植上书《先帝赐臣铠表》,中载:“先帝赐臣铠,黑光、明光各一领,两当铠一领,赤炼铠一领,马铠一领”。同时期,《吴历》亦载,于夷陵之战后,吴大帝孙权曾遣使至魏文帝曹丕处,“具上破备获印绶及首级、所得土地,并表将吏功勤宜加爵赏之意。文帝报使,致鼲子裘、明光铠、騑马,又以素书所作典论及诗赋与权。”
不过,这时的明光铠虽有记载,却无实物以及其余史料佐证,一般不认为东汉三国时期是明光铠的起源。
▲三国魏晋时期,多装备铁制筒袖铠,胸背相连、短袖,以鱼鳞性甲片编缀而成,和西汉铁铠相似,头盔则基本沿袭东汉形制。
如今大众所熟知的明光铠形制,实际上是从南北朝开始的,因其胸前和背后的圆护大多以铜铁等金属制成,经过水磨后,甲片如镜,在太阳底下会发出耀眼明光,故被认为是三国时期所提到的”明光铠“。而如今出土的实物中,有一东汉时期的铜镜,上有“见日之光,天下大明”八字,恰好能解释明光铠中“明光”一词,也和南北朝明光铠的特点相近,所以大多人会认为两者就是同一形制。但是,铜镜之言不能代表铠甲之意,所以南北朝明光铠不一定就是三国明光铠。
▲南北朝初期的明光铠,胸前、背后有着两块圆护,是南北朝明光铠最显著的特点。
南北朝初期,明光铠只是在两当甲的基础上,于胸前和背后各加上两块圆护,较为简陋。后至隋朝,明光铠在基础上还是加圆护的两当甲,只有略有改动,这样的形制一直持续至初唐。初唐时期的明光铠,还基本保持着南北朝、隋朝时形制,除护颈有所变动外,其余与隋朝基本相同。
▲图为身穿明光铠的南北朝武士俑,在当时,明光铠虽然简陋,却也流行,《北史·蔡祐传》中载:”祐时着明光铁铠,所向无前。敌人咸曰‘此是铁猛兽也 ’,皆遽避之。”
后至盛唐,足以代表唐甲的明光铠形制才首次出现。相比于之前的简陋,盛唐时期的明光铠工艺精美,装饰华丽,极具唐代风格。在前胸圆护上,唐明光铠一改之前的朴素,附有各种华贵的纹饰,更为美观。此外,后背的金属圆护被取消,改为皮甲,腹部增添原型护具,兜鍪上增加顿项等部件。
等到晚唐时期,明光铠的形制再一次变革,唐代风格更加浓烈且独特,整个身甲的结构变化,脱离两当甲,兜鍪上和前胸圆护一样,加以纹饰,附有各种异兽造型,顿项则高高翘起,自成一派风格。这时的明光铠,才正式成为独立的铠甲形制,其实用性和美观性,已经远远超过南北朝、初唐时期。
▲晚唐的明光铠更加成熟,比起初成型的盛唐明光铠,更能作为唐甲代表。
不过可惜的是,由于唐代管制严格,在军中流行,在各类唐代石像陶俑中屡屡出现的明光铠,于唐代之后就此消失,雕塑和壁画上都难见踪影。
《唐律疏议》中规定:“若有矛、矟者,各徒一年半,旌旗、幡职及仪仗,并私家不得辄有,违者从‘不应为重’杖八十。弩一张加二等,甲一领及弩三张流二千里,甲三领及弩五张绞。私造者各加一等。甲,谓皮、铁等。具装与甲同。即得阑遗,过三十日不送官者同私有法。“后于《宋刑统》、《大元通制》、《大明律》、《大清律例》中,也是“一甲顶三弩,三甲进地府”,若有私藏甲胄,全都非流即死,这也是为何中国古代甲胄难以留存的缘故。
▲管制的严格,令中国铠甲难以留存,如明光铠、山文甲等甚至就此失传。
虽然明光铠消失,但其以板状护胸来加强胸部防御的甲胄设计却没有没于世,明代的齐腰甲和藏甲中,都有着护胸镜和护心镜的部件,而欧洲、中亚、南亚地区也都曾出现过这种设计,如奥斯曼碟甲和印度四镜甲,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举报/反馈

史桥拾遗

1012获赞 251粉丝
弘扬中华文化,重温金戈铁马。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