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火煮粥,小火煨肉”,这是连家庭主妇都常边上的烹饪谚语。可见,做饭烧菜的火候,多么重要,多么普及。
且说这“大火煮粥”的“煮”字,下边有四个点儿。文字专家说,这些点儿,是由“火”字讹变而来的,因为煮本西需要火。字典里,有不少下边带四个点儿的字,用以表示火,比如:煎、熬、热、然。也有表示其他意思的,比如,繁体字“魚、燕、鳥”,下边的四个点儿,是表示这些动物的尾巴。
煮,离不开火。古入曾为此留下一个“ 五步成诗”的故事。曹操的儿子曹丕命令曹植在七步之中作一首诗,作不出诗,便要砍头。曹植想到“煮豆子”用“豆秸”作燃料,同“根”相生,却互相“煎熬”,便以此比喻亲生兄弟之间不应该互相残杀,立即作诗一首:“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还有一个历史故事,说的也是烹饪用火。王安石少年时在榉林书舍求学,学生轮班煮饭。有一天,王安石通宵苦读,旭日临窗时,仍抱书守在如豆的油灯前。这时,没能按时吃到早饭的同学来找他,他才记起今天该是自已值班煮饭,便急忙跑进厨房,却发现火种已熄灭,又急忙跑到山下村庄借火。半晌过后,王安石满头大汗拿着火种回来。老师忍不住笑,说:“你舍近求远,难道你案上那盏亮着的灯不能取火?为什么非要下山借火呢?”王安石看到 书案上还点燃的油灯,这才醒悟过来。就在王安石下山取火的时候,老师和同学已替他将饭者好。老师让他快去吃饭,并提出一个“处罚”决定让王安石作一首以“误炊”为题的五言诗。王安石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接着吟咏起来: “苦读天已晓,日高竟忘饥。早知灯有火,饭熟已多时”后来,王安石“读书已入迷,忘记灯有火”的故事,流传了下来。
汤煮,是把主料或半成品直接放入鸡汤、肉汤、白汤动清汤之中,煮至成熟。汤煮与白煮不同: “汤煮”’ 是“汤”“白煮”是“水”; “汤煮” 是汤与主料一起食用, “白者”是浇调味汁或蘸食调味汁食用。汤煮的名菜有:开封的银者肺、扬州的鸡汁煮干丝、四川的生烧连锅汤。
卤煮,是以卤汁或豆豉等为调味料,把主料或半成品者熟。卤煮菜肴,主料与汤一起食用。卤煮的名菜有: 四川的夫妻肺片、北京的卤煮火烧、河南的卤煮鸡鸭腰。
在煮制技法继承和创新的历史进程中,民间广泛流传“大火煮粥,小火煨肉”的烹饪谚语。大火把水烧开,米才容易开花。米与米之间、米与水之间、米与锅壁之间,产生均匀而又有足够力度的碰撞,米粒点点糊化起来,粥汤一点一点浓稠起来,米香也会一点一点渗透出来。
其实,不仅“煮粥”需用“大火” 煮制一切烹饪原料,起始的火候都应是“大火” 所以,小编给“煮”下了这样的定义:“原料加多量汤或清水,旺火烧沸转中小火加热成菜的烹调方法。 ”
举报/反馈

食事儿cate

438获赞 374粉丝
胃的兄弟号,提供最新鲜的食事资讯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