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中国战争史上,不仅有陆战,水战同样也是必不可少的。水战作为中国古代主要的战争形式之一,其在古代战争中发挥的作用不亚于陆战,水军也和骑兵、步兵、车兵一起构成了中国古代军队的四大兵种。而形式各异的战船则是水军作战的必须装备,所谓战船,顾名思义,就是用于水上作战的武器船舶。而战船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制造技术的进步和水战发展。因此,本文将从战船的形成、发展两方面来探讨战船在古代的发展历史。
战船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春秋时期,列国之间的战争频繁发生,内战的次数和规模愈演愈烈。这时,南方的吴国、越国以及黄河下游濒临东海的齐国乘机崛起,实力不断增强,为了称霸中原,控制和拓展自己的国土,他们彼此之间经常以战争的方式解决争端。尤其江南的吴、越等地,江河密布,民用船是他们唯一的水上交通工具。因此,为了适应战事的需要,他们便将民用船改装为战船。就这样,战船便应运而生。
到春秋后期,水战已经相当频繁,而战船的发展也比之前有所提升。
据史载:
吴越战船根据船只的大小,有大翼、中翼和小翼之分。大翼宽一丈六尺,长十二仗,船上有五十名水手,三名领航员,二十一名战士,吏、仆、射长各一人,其他人员十二名,共九十一人,配备有长钩、矛、长斧、弩、箭等兵器。
东周时期,水战由于维持在较小的规模和范围内进行。因此,人们对水战进行了理论性的总结,在《孙膑兵法·十阵》中对《水战之法》就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为了维持帝国的发展,秦朝的军队中既要有能够在北方战斗的精骑,也要有能够在江南水乡战斗的水军和战船。特别是在秦朝统一的岭南地区,战船更是必要的军事装备。这一时期,在秦王朝的军队编制中,正式有了水军,他们被统称为“楼船之士”。
西汉时期,所谓“汉承秦制”,仍然称水军为“楼船之士”。不过,汉朝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发展。汉朝根据地区的不同,按自然条件和生活习惯各方面的差异,选择和训练兵员。水军多来自江淮以南的水乡和沿海一带,而且数量众多。除此之外,汉代水军在服装方面也有自己的特点,他们都头戴黄帽,所以又被称为“黄头郎”。另外,在汉王朝中央掌握的军队里,也训练有一支精锐的水军部队,即“羽林黄头”。
秦汉时期水军的发展,是和当时造船技术的发展分不开的。据广州发现的秦汉造船场的船台滑板计算,当时所造船的宽度在3.6米—8.4米之间。而秦代所开的灵渠通船的陡门的宽度大约在5.5米左右。由此可见,当时一般船的宽度可能在5米左右,少数大船也可能接近8米。
古代战船的多样化发展阶段
三国时期,战船的建造技术和形制,基本上承袭汉代的传统,但这一时期的战船普遍开始装备风帆。众所周知,三国时期曾发生一场著名的水战,它就是赤壁之战。在这一场孙刘联军打败曹军的经典战役中,决定双方胜负的不是战船,而是东吴主将周瑜利用曹军的弱点,采用火攻出奇制胜。用来突击曹军船队的纵火船是数十艘蒙冲斗舰,它们乘风纵火突然袭击曹军船队,曹军大败。
因此,这一时期战船,主要的作战舰种是蒙冲斗舰。
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水军装备的主要舰船和种类,大致和汉魏变化不大,仍然以楼船、蒙冲、战舰、游艇为主,只增加了一种左右置浮板形如员鹘翅的“海鹘”,它的抗沉能力强,稳定性能好,即使在海上遇到汹涌的海浪,仍然可以乘风破浪前进。此外,在战船动力方面,除了利用桨帆外,还出现了车船。所谓“车船”,就是采用了连续转动的轮形桨,主要是用人力以脚踏动的,轮桨激水,使船前进。
除此之外,在南北朝时期,水军中还配备了一种专用武器——拍竿。它是火器生产前水军使用的重型兵器,专门对付敌方大船。拍竿顶端往往系有巨石,当与敌船接近时,用以拍打敌方舰船上的防御设施,威力巨大。早期的拍竿十分笨重,操作颇为困难,实战中拍击一次后,很难再次使用。虽然如此,还是因其威力而广为使用。北宋末年杨ㄠ在洞庭湖发起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起义军生产出装有拍竿的高速车船,用这种车船与官军作战时屡屡获胜。这种拍竿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连续使用,给对方舰船以沉重地打击。
三、古代战船发展的黄金时期
宋代是中国造船业发展的繁荣时期,内河中航行的战船不仅有了进一步的创新,海上行驶的战船更是获得了巨大的进步。
北宋时期,由于水战的规模越来越大。因此,北宋政府专门设立了造船机构,负责生产各类船舶,全国的年生产量达六七百艘,并且专门制定了整修战船的规章制度,使战船的制造技术和管理更加科学化。
宋代在内河战船的发展方面是极为突出的,主要表现为车船的普遍使用和新型船型的大量出现上。新出现的船型主要有以下几种:多桨船、无底船、海船、海鹘战船等。
多桨船是一种中型快速战船,南宋时创制。船首尾尖,便于破浪前进;船底平阔,适应范围广,无论内河还是出海,均可迎敌。
无底船是小型战船,当中无底,近敌作战时,故意诱敌跳进使敌人落水而死。公元1272年,张贵一次就制作了这种战船百余艘。
宋代的海船均为木帆船,有平底方尾的沙船和乌船,也有尖底尖首的福船。福船因产于福建而得名,它尖底、尖头、方尾,底部设单龙骨,利于深海破浪,是古代最先进的深海远航木帆船。
海鹘战船是南宋初的一种攻击型战船,两舷有铁板以加强防护,船首有锋利的铁质尖刺,船体长10丈,共十一个舱,可载水兵一百人,水手四十余人,是记载中最早使用金属材料造的船。
明朝时期,造船技术和航海事业发展是古代的高峰阶段,明朝在宋元海船制造技术的基础上,以沙船和福船为基本模型,又设计制造出了一批新型战船。
这些新型战船的种类极为繁多,比较著名的有福船、广船、沙船、鹰船、两头船、火龙船、子母舟、连环舟等。其中,两头船是明代航速最快的船,属于快艇类战船,船的两端各置一舵,进退自如。
明代专用于纵火的战船有火龙船、赤龙船、连环舟及子母舟。子母舟是一种威力巨大的水上爆破船,母船后部只设两边帮板,腹内藏一小舟母船舱内装满火药及纵火器材,前面装有狼牙钉。作战时用钩拒搭住敌船,拴上缆索,然后点火燃烧母船,引敌船起火,自己船上的士兵乘小舟而归。
郑和下西洋时期,率领各种舰船200余艘,仅大型宝船就有62艘,这些宝船长约150米,宽约57米,杆长约11米,总共有12帆,船上可乘1000名乘客,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木制风帆海船。郑和前后七下西洋的壮举,不仅是封建社会造船和航海事业的巅峰,也是水军史上最壮观的航行。
明代中期,抗倭名将俞大猷和戚继光都曾率领强大的水军,在沿海与进犯的倭寇进行海战,取得了多次胜利,基本上平定了东南沿海的倭患。戚家军是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戚继光出身于将门,是明代杰出的军事家。他严格治军,总结出获取海战胜利的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制造高大坚固的战船;二是在作战中尽可能应用火器,靠火攻取胜。
可以这么说,自宋代以后的战船上除装备各种冷兵器外,还大量配备了火器。如专用于射烧敌人船帆的有刺火箭和喷筒、管状火炮,还有一种用手掷的引火器火飞抓,扔出去以后,可以扎在敌方船、人身上,焚烧敌军的船只和士兵。
四、衰落时期
清代中后期,政府实行了海禁和闭关锁国的保守政策,此举不仅阻碍了航海业的进一步繁荣,也导致了千余年独步世界的造船术陷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与之相反的是,原本落后于中国的西方造船业,随着近代工业革命的产生和殖民政策的推行,却很快地完成了战舰装备火器化动力装备蒸汽化和船体结构军事化的巨大飞跃。
文/秦皇唐宗
参考资料:《中国古代军事》《宋史》《明史》等相关资料
举报/反馈

文史君曰

7.5万获赞 1.8万粉丝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