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城》—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又一作品。它是1525年,德国农民战争失败后,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个乌托邦式的幻想。作者安德里亚,1586年出生于德国符腾堡的赫伦堡。他的祖父雅各布做过图宾根大学神学教授和校长,曾积极推进宗教改革,有“符腾堡的路德”之称。他的父亲,是路德派神父和化学炼金术的追捧者,曾做过赫仑堡教区教长,后来成为柯尼哥斯布伦修道院院长。他的母亲是赫仑堡行政长官莫泽尔的女人。1601年,他的父亲去世后,母亲带着他和其他兄弟姐妹到图宾根投亲。家庭环境的熏陶让安德里亚从小酷爱宗教经典,并对自然科学充满了兴趣。
1602年,安德里亚进入图宾根大学学习。在这里他学习了历史和文学,阅读了很多希腊人的著作。掌握了拉丁文、希腊文、希伯来文以及法文、西班牙文等多种外语。在校期间,他深受神学家赫劳里弗和麦斯特林的影响,并同法学家贝索尔德关系密切。贝索尔德指导了安德里亚学习多种语言,供他自由使用私人藏书。1605年获得硕士学位,然后继续攻读博士。1607年,由于搞恶作剧,在校长门口张贴带有攻击性和诽谤字眼的标语,被取消毕业资格,并且不允许从事教职。
离开大学校园后,安德里亚先到各地游历,后来主要在劳因根和图宾根等靠给上流家庭的孩子做私人教师维持生计。由于图宾根地区爆发瘟疫,他开始带着学生徒步游学,不仅走到了德国的许多地方,还先后到过瑞士、法国、奥地利和意大利,1608年返回图宾根。1610年到1612年,他再次来开图宾根,到瑞士和意大利等地游历,在瑞士,亲身感受加尔文教的精神魅力,萌生了宗教改革的念头。多年的游历生涯,让他对西欧社会有了感性的认识。
1612年,他回到图宾根继续学习神学。1614年通过毕业考试,此后他到恩茨河的法伊欣根做执事。在此地的六年时间里,他积极推进宗教改革。一方面通过强力的惩罚措施,整治酗酒、道德沦丧等社会乱象,一方面成立了教区间的联合救济组织。该组织由教友和会众自愿捐助来维持,旨在为穷苦百姓尤其是贫苦的工人建立起一种相互支援、相互保护的协会。在他看来,有了这种保障,全体信众便可以过上虔诚而纯朴的生活。但改革最终失败。这六年也是安德里亚作品的高产期,他一生中的大约一百种作品有四十种都是在此完成的。《基督城》这部作品也是在此完成出版的。
1620年,他到卡尔夫做教长。在该地,他信念不改,继续推进宗教改革,积极组织教区协会,还在纺织厂和印染厂工人之间建立联系,组织互助。他成功推动建立了一个由13名爱心人士组成的卡尔夫印染工基金会,这个基金会一直存在到1923年。他还开展教育活动,创办教养院,把儿童作为教育对象,试图用他《基督城》理想塑造一代新人。
1618年爆发三十年战争(这是由利益和霸权引发的欧洲内部战争,法国、英国、德国等均参战),1634年卡尔夫城毁于战火,安德里亚的财产以及图书、手稿等全部损失,但它不顾个人得失,迅速投入救死扶伤和战后重建等工作。1638年战火再次燃烧了卡尔夫城,该城的4000居民仅有1500人死里逃生,随后又发生了瘟疫,许多人生命因此丧生。安德里亚不仅是牧师,还担负起了医生和掘墓人的角色。在控制瘟疫后,他治理于恢复法律和秩序。
1639年,已经变得一贫如洗的安德里亚来到斯图加特,担任教堂牧师和宗教法庭法官。1641年,他被图宾根大学授予神学博士学位。当时符腾堡同样满目疮痍,安德里亚在埃尔哈德三世公爵的支持下,他重建了图宾根神学院和体育馆。1645年,符腾堡宣布实行普遍的义务教育,他还在教区设立教区议会,由于教会改革方案受到教士和贵族的抵制,加之健康状况不佳,他离开符腾堡,出任贝本豪森修道院总牧师和大修道院院长。1654年6月,长期患病的安德里亚在斯图加特去世。
纵观他的一生,我们看到了一个具有深厚人文情怀的教士,为了改变不合理的现实所一直在努力;我们还看到一个拥有宗教背景的人士,其献身精神和拯救精神何其强烈。然而不得不说,在当时背景下,当资本主义还没有完全展开时,他能做的也只能是憧憬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