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唐朝历史上,有两个“李杜”,分别是“大李杜”和“小李杜”,他们分别是指谁呢? “大李杜”指的是盛唐时期的李白和杜甫,不仅因为他们同为盛唐时期的诗人,而且一个达到浪漫主义的最高峰,一个达到现实主 义的最高峰,在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与“诗仙”李白齐名的也只有“诗圣”杜甫了。
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在批判继承前人诗风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语言轻快,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同时富有浪漫主义气息,创造了古代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高峰,为唐诗的繁荣与发展打开了新局面,也开创了我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
他讴歌理想、抒发悲愤,蔑视权贵、追求自由,揭露现实、抨击时政,同时又情绪起伏,充满矛盾。在他的身后也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至今为人所传唱的千古名句:如自信满满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天生我材必有用,千斤散尽还复来";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琐绪“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洋溢着及时行乐思想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杜甫(712——770),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是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诗作中充满了对国家、民众的关切与对现实的不满,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充满了“沉郁”的色彩,这也是与李白浪漫主义诗作不同的地方。 “小李杜”的叫法是为了与李白、杜甫相区别,指的是晚唐时期的李商隐和杜牧。
李商隐(813——858),河南荥阳人,晚唐时期出色的诗人之-他的诗作构思新奇,辞藻华美,对仗工整,诗风鲜明而独特。他的无题诗堪称一绝,爱情诗更是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李商隐的诗不仅广为后世传诵,而且很多人都自觉学习李商隐的诗风,清初诗论家叶燮曾说:“宋人七绝,大概学杜甫者十六七学李商隐者十三四。”王安石的诗风也明显受到李商隐的影响,民国时期鸳鸯蝴蝶派小说中的香艳诗也受到他的影响。
杜牧(803——852),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时期杰出诗人、散文家。因晚年居于长安南樊川别墅,号樊川居士,后世也称其为“杜樊川”。杜牧吸收前人的优点,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其诗作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多咏史抒怀。咏史之诗,忧国忧民;抒情之诗,风格清丽,意境深远。《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等至今仍经久不衰,广为传诵。杜牧在诗、赋、古文等方面都有所成就,在诗歌创作方面,尤为突出,与同时期的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如果说盛唐时期的李白、杜甫开创了唐代诗歌的高峰,那么晚唐时期的李商隐和杜牧则是晚唐没落景象中绚丽的一笔。
举报/反馈

云翼看历史

835获赞 541粉丝
你所不知道的历史故事,正史不提及的故事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