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传英国著名文学家约翰逊博士曾为丝袜写过这样一首诗,其中一句相当露骨:
“The silk stockings and white bosom sofa ctrese sex cite my amorous propensities.”大意是丝袜令人食指大动,情欲相随。
放在当下,写出这种诗的约翰逊很难让人与那个说出“爱国主义是流氓最后的庇护所”“”的智者联系起来,网民的口诛笔伐能把这个大师喷死。
但是在18世纪之前的欧洲,穿上真丝织就的白色紧致长袜,是每一个贵族男性的标配。
初代女装大佬,穿丝袜的欧洲贵族
独霸丝绸产业两千年的中国人发明了丝衣丝裳,却没有发明丝袜。
我们的祖先只想着如何把女性包裹得严严实实,所以搞出了又厚又长的裹脚布。
热情奔放的欧洲人接起了发明丝袜的重任,16世纪,西班牙人发明了长筒裤袜,材料取自羊毛和真丝,并由手工编织而成,可以说是现代丝袜的鼻祖。
随后,穿丝袜的风潮在欧洲迅速蔓延,众多男性贵族纷纷穿起了丝袜,包括法国国王路易十四,雄主拿破仑等王公贵族都是丝袜的忠实拥趸。
太阳王路易十四,由于个子较矮,影响他的王霸形象,于是让鞋匠为自己打造一款4吋高的高跟鞋,再配以彩色丝袜,用现在人的眼光看,活脱脱一个“女装大佬”。
当时的人们可不认为这样穿娘炮:
一方面,丝袜在近代欧洲属于奢饰品,其制作工作复杂,原料昂贵,只有财大气粗的贵族才能穿得起。
另一方面,人们认为,穿上丝袜,保暖的同时还能掩盖腿毛,凸显自己的腿部线条,让自己显得更有男人气概。
因此在那个时代,男人脚踩高跟鞋,腿穿白丝袜,就是整条街最高贵的仔。
好丝袜,杜邦造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男人穿得这么骚,女人当然忍不了。在十六世纪后期,欧洲的名媛贵族也纷纷穿上了编织长袜。
从男人穿丝袜到女人穿丝袜,对美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直都是人类的本能。
但是丝袜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在普通女性中流行,还是要等到20世纪。
工业革命后,随着成衣的普及和思想的解放,男人们抛弃了浮夸艳丽的丝袜,穿上了阳刚的西裤;女人们的衣裙也开始了缩水运动,由之前的曳地长裙向大腿方向退潮。
能遮盖腿毛,修饰腿部线条的丝袜,成了最流行的配饰。
20世纪30年代,美国进口了世界上五分之四的丝绸,其中90%来自日本,主要用于女式丝袜制造。这时候的丝袜,价格依旧昂贵,还不耐磨。
直到1939年,一个叫华莱士·卡罗瑟斯的美国科学家改变了这一切。
他在杜邦公司的实验室中发明了一种神奇的物质——尼龙。
这种物质由煤焦油、空气与水混合,在高温融化后能拉出一种耐磨,纤细并灵活的细丝。
尼龙是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合成纤维品种,也是我们常说的棉纶。
杜邦公司敏锐地发现了尼龙替代丝绸的商机,开始专注生产尼龙长袜——现代意义上的丝袜至此诞生。
一开始,为了促进销量,杜邦公司规定女员工必须每天穿丝袜上班,公司的男员工因此成了男人们羡慕的对象。到后来,能穿上丝袜的女员工也成了全体女人羡慕的对象。
为啥?因为尼龙丝袜太畅销了,经常供不应求。1940年5月15日,第一批尼龙丝袜在全美发售,成千上万的女性涌入商店抢购。
杜邦短短四天内就卖出了四百万双丝袜,收钱收到手软,总销售额达到了900万美元。
当时的人们用“像蛛丝一样细,像钢丝一样强,像绢丝一样美”的词句来赞誉尼龙。很多女性因为抢不到丝袜,只好用笔在腿上画出纹路,冒充丝袜。
香奈儿的创始人Coco Chanel女士,甚至号召女性,“不要不戴帽子就出门,也不要不穿丝袜就出门。”
1941年,杜邦共卖出了价值2500万美元的尼龙丝袜——相当于今天的4.4亿美元。仅用了两年时间,杜邦就占领了30%的女性针织品市场。
如果不出意外,杜邦公司将利用丝袜走上商业巅峰,可是日本人无情地击碎了杜邦的美梦。
3
战争!战争!
1940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正式卷入二战。
日本人开始停止向美国出口丝绸,在那个年代,丝绸除了用于制造丝袜,还被广泛用于制造降落伞,绳索等军用品。
美国政府一筹莫展之际,杜邦公司主动请缨,建议军队用尼龙取代丝绸。
一方面尼龙具有很强的韧性和耐磨性,比有机织物更耐阳光和风化。另一方面,尼龙不仅防水,还能抵抗霉菌、昆虫和真菌。
于是,尼龙成了限额配给品,被用来制造飞机油箱、防弹衣、吊床、帐篷、降落伞等军用品,还被当做医用品,用来捆绑、缝合包扎伤口。
尼龙丝袜在市场上开始销声匿迹。在战争面前,所有人都团结在了一起。
由于军用尼龙短缺,以美国女演员 Betty Grable 为首的电影明星们纷纷拍卖自己所持有的丝袜,筹款支援美军。
在她们的号召下,不少美国女性拿出自己的丝袜,捐给政府作为军用物资生产。
战争夺走了女人们的丝袜,却夺不走女人对美的追求。
女人们拿起笔和特制液体在腿上涂涂抹抹,画出黑线,给人一种穿了丝袜的错觉。
不少人敏锐地抓住了这个商机,美容院、鞋店纷纷提供画丝袜的服务;不少商场还成立了腿部美容吧,专门为少女画丝袜;很多化妆品牌也都推出了美腿化妆品,其中不乏蜜丝佛陀等著名品牌,叫人眼花缭乱。
二战期间有个非常有趣的调查,调查的主题是问女人们最想要什么。结果是只有三分之一的女性选了男人,剩下的都选择了尼龙丝袜。
尼龙丝袜越来越受追捧,一双丝袜在黑市上的售价高达20美元,不少人为了利益铤而走险,违法犯罪。
在路易斯安那州,一户人家被抢劫了18双尼龙。
在尼龙转移,交给军方时,一个商人和运输人员勾结,偷偷生产丝袜,并从中获利10万美元。
世界各地的女性都希望战争结束,自己能够重新穿上尼龙丝袜。
小乔治·马里恩和沃勒的歌曲《当尼龙再次绽放》,捕捉了美国女性对尼龙的渴望,在战时广泛流传。
指挥官在观察敌情 战争并没有持续多久,1944年6月6日,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敲响了纳粹德国的丧钟。
登录期间,盟军空降部队使用的降落伞,就是由尼龙制成的。
在尼龙的帮助下,盟军比轴心国装备得更好,更能经受住艰难的环境,也就更快地走向了胜利,尼龙因此被称为为“胜利纤维”。
尼龙——赢得战争的纤维
尼龙暴动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杜邦公司随即宣布恢复尼龙丝袜的生产,并在报纸上宣称“要让美国女性在圣诞节前都穿上丝袜”。
显然,杜邦公司高估了自己的生产能力,低估了女人们对丝袜的狂热。尼龙丝袜继续供不应求,由此造成了一系列骚乱,历史上称之为“尼龙暴动”。
第一次暴动发生在1946年9月,战后首批生产的丝袜在全国限量发售,商店里挤满了成群结队的妇女,她们互相争吵,并大打出手。
在11月,匹兹堡发生了最严重的骚乱,4万名妇女排队购买1.3万双丝袜,妇女们大声疾呼闯入商店,一路撞倒了货架和陈列品。为了夺到丝袜,发狂的妇女们冒着生命危险互相撕扯、抓脸、揪头发、唾口水……
报纸和杂志上到处都是暴乱的消息,据称尼龙暴动造成的损失已经超过了二战期间日本对美国本土造成的损失。
暴乱持续到1946年3月,杜邦公司终于能够扩大产量,并开始每月供应3000万双丝袜。
消费者都买到了属于自己的尼龙丝袜,恢复理智的妇女们反咬一口,认为杜邦搞饥饿营销,故意拖延生产,该为暴动负责。
杜邦公司也反唇相讥,认为该承担责任的是自私无脑的女性消费者。
最终,1951年,杜邦公司败下阵来,受到了反垄断诉讼的威胁,杜邦不得不同意放弃对尼龙的独家专利权和生产权,与其它公司共享尼龙许可证。
尼龙丝袜进一步被广泛生产出来,由于供过于求,丝袜终于跌下神坛,成为日用品走入千家万户。
从买不起的奢饰品到用几次就能扔掉的廉价品,尼龙丝袜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
奢饰品之所以能卖那么贵,不是因为它的工艺有多好,历史有多悠久,而是商家主动控制产量,制造稀缺感,从而达到了物以稀为贵。
尾声
进入20世纪70年代,杜邦公司又发明了新型纤维面料——莱卡(LYCRA)。莱卡又叫氨纶,由其制作而成的丝袜更加光滑、柔软。莱卡丝袜与迷你裙结合,成为上世纪迷幻文化的象征。
时至今日,哄抢丝袜那代人的后人越来越成熟。2006年,《纽约时报》将针织品行业称为“一个正在失去立足点的行业”。因为越来越多的女性不愿意为了讨好男性穿丝袜,人们的思维转变了——要美,但更要舒适。
但是尼龙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服饰、家具到发动机零件无所不包。
尤其是以尼龙(棉纶)为主要面料的服饰,因为耐磨有弹性,吸湿易洗涤等优点,广受消费者喜爱,走入了千家万户。
尼龙——这种神奇的材料,其制作而成的丝袜帮助女人征服了无数男人的心;其制作而成的军用品帮助盟军击败了轴心国。
不得不说,是人类对未知的不断探索和积极进取的野心,深刻改变了我们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