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甘肃敦煌
一幅64平方米的巨幅“浮雕彩色沙画”出现在鸣沙山
在纵横万里的黄沙上,添上一抹多彩柔情的诗意质感,绚丽无比,格外醒目
很多朋友都会问,这是什么神仙创作?
原来这场在敦煌沙漠上演的沙画就叫“一天就消失的大地艺术”
“一天就消失的大地艺术”是由中国“固彩沙画创始人”吕杰等10位年轻艺术家团队,历时半年策划,耗费十天十夜现场创作,打造出来的64平方米巨型浮雕沙画,完全消失只用了短短一天
艺术家们以广袤的敦煌沙漠为画卷,展现了极乐世界里的歌舞声乐与人间的天伦之乐,唤醒了这片沉寂许久的沙漠。这些曾在敦煌壁画上惊艳了时光的元素,在这幅沙画中聚集出一幅中秋团圆景象。
然而时间流转,风沙扬起,飞天、九色鹿、三兔图渐渐消失,美好的景象开始逐渐被风沙吹走,斑斓的细沙如彩色的涓流般伴随风沙飘舞。
须臾之间,那些沙画中的青山绿水不复存在,人们团聚的欢乐失去了色彩,耕种与劳作的场景仿佛从未出现过,消失在茫茫黄沙里,徒留一团圆月。
看到风沙飞起的这一幕,相信很多人都默然深思
时间面前,一千年也不过一瞬间的光影,美好只在一瞬,珍惜才是永恒
敦煌,作为文明的源点之一,也是四大文明、六大宗教、多民族文化唯一交汇处,是古代社会生活的立体缩影,更是中华美学设计文化的根本。
▲典型的隋唐敦煌壁画配色是整个敦煌壁画公认的艺术巅峰,错落有致的冷暖对比,兼具华丽质感
可能有人还不知道,作为中国美学之圣的敦煌,其实里面的壁画是不可修复的
近年来,风沙、气候、观光人数增加等综合因素,一些珍贵壁画遭遇侵蚀、损害着,跨越千年艺术作品如何保护和传承,迫在眉睫。
这次沙画师们就用这样一种形式,来守护这座沙漠中的美术馆
他们用“巨型沙画”逐渐被风沙吹散的过程,暗示了我们:美好的东西容易消逝。从而让大家由此及彼,珍惜敦煌文化。
在这次的沙画制作中,艺术家着重表现的壁画部分。而敦煌特有彩沙给了创作团队的灵感。
在创作过程中,全部采用环保彩沙,结合水墨画浮雕画的特点,通过点、洒、堆、描、铺、抹各种技法创作。
期间,还大量地使用了石青、石绿间以少量的土红、储石,颇有“引盛世之色入盛世之画”的意境
另外,对于沙画的创作,除了绘画功底要过硬,还要掌握好沙的流动,这是不同于用笔作画的地方,也是为常人所难
沙画中的一笔一划的绚丽色彩,并不是一下就出来的,也要像画画一样,用不同的颜色慢慢一层层精心堆叠。
从各种人物姿态到人的神态和衣服褶皱,可以看出每一处细节都精细无比
沙粒堆叠交错,立体生动,似乎人物下一秒就会动起来
青山绿水的背景细化,以及植物和动物肌理,这些细节都做得很仔细,颇具匠心
经过艺术家们十天十夜的努力,真实还原出了一个立体的敦煌壁画,还原度高到壁画、沙画傻傻分不清楚
譬如,沙画中的九色鹿,和敦煌壁画中的一模一样
▲九色鹿本生故事壁画局部
▲还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仙女的能歌善舞、造型生动,统统都在沙画中展示
敦煌是一幅被打散的画,每一粒沙都拥有记忆,将散落千年的敦煌记忆重组,打散的画被重新复原,风化出流动的艺术。
散落千年的敦煌记忆在彩沙中得到重组,而最后它们也将被吹散在沙地里,回到它们的来处。
这场塑造到消失的过程,就颇有了佛经中“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的禅意
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可见艺术家们输出的作品,不仅仅是这副巨型“浮雕沙画”,还有整个从“创造”“消失”的过程。
本质上这还是一场行为艺术,其艺术价值并不低于成型的沙画。
保护千年敦煌,固守一方团圆。
不得不说,这是一场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完美艺术融合,艺术家们用“沙画”的形式再现经典敦煌壁画,又通过再现沙画风化消逝的过程,呼唤出对千年敦煌文化的守护初心。
其实,守护传统文化不仅从艺术家们做起,也可以从身边点滴做起——
比如树华美术少儿美术课程会以“山海经”以及“非遗文化”为课题
通过艺术的创意表达,结合手工、绘画等美学的不同形式,引入故事和传说,让学生从认识重现创作维度出发,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给孩子树立正确的、多元的文化观,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认同感。
▲ 山海经系列之《真假美猴王》
树华学员:邝怡丹/8岁
指导老师:周灏
▲ 山海经系列之《真假美猴王》
树华学员:宋珂/10岁
指导老师:周灏
▲ 山海经系列之《封印在魔法瓶里的怪兽》
树华学员:孙筱臻/8岁
指导老师:方钟鑫
▲ 山海经系列之《封印在魔法瓶里的怪兽》
树华学员:万柏慧/8岁
指导老师:方钟鑫
举报/反馈

广州树华画室

1929获赞 475粉丝
树华美术知名美术教育品牌,专注美术21年
广州市海珠区树华美术培训中心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